《歐美澳寓言·土塊和卵石》寓言賞析
“愛不是叫自己快樂, /也不是為自身計較; /愛是給別人以安慰, /在地獄的絕望中把天堂締造?!?/p>
卑微的土塊這樣歌唱, /盡管它受盡牲畜蹂躪; /但是,溪里的一塊卵石, /卻用另外的調子接應——
“愛是只任自己樂意, /要別人保證給它歡愉; /在別人的不安中歡樂, /在天堂的不滿里建造座地獄。”
——《經驗之歌》(瞿光輝譯,載《寓言》1984年第2輯)
英國18世紀杰出民主詩人布萊克,有兩部堪稱姐妹篇的重要詩集:《天真之歌》(1789年)和《經驗之歌》(1794年)。前者抒發其理想,歌頌“博愛、仁慈、憐憫、和平”;后者揭露社會病態,描寫“成人的呼喊,孩子的驚叫,士兵的嘆息,妓女的詛咒”。這首“土塊和卵石”恰好是歌頌與揭露的結合,描寫了兩個截然相反的靈魂。
土塊是一個博愛主義者的形象,它無私地奉獻自身,忍受蹂躪,卻給人以快樂和安慰,代表了作者的理想。作者在《耶路撒冷》一詩中描寫理想之都說,“基石是憐憫,磚頭是溫情,油漆是愛和仁慈?!彼M诔錆M苦難的人世用這一切來締造天堂。卵石是一個貪婪的利己主義者的形象,他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和不安之上。這種人的存在,給本來有缺陷的世界帶來更多的痛苦和不幸,把人間變成地獄。
土塊和卵石的形象有其深刻的現實基礎。在當時的英國,資產階級對內殘酷剝削和奴役工人,對外從事殖民戰爭,才造成了工商業的繁榮。布萊克在長詩《四天神》中, 以寓言手法描寫當時情景:一個大工頭(象征英帝國統治者), 強迫工人們日夜勞動, 為他建立了一座擁有12間房子(象征每年12個月)的大廈; 工頭在大廈中白天謀劃戰爭, 夜間祈禱鬼神, 無數人在大廈中帶著腳鐐手銬痛苦呻吟。這座大廈就是本詩中的地獄,工頭就是以別人的痛苦不安為快樂的卵石。因此,這首詩鞭撻了不勞而獲、心地邪惡的資產者,歌頌了受盡蹂躪而具有仁愛之心的勞動人民。
土塊和卵石的形象也有其自然屬性的基礎。卵石不能奉獻什么,而往往被用作攻擊之物,給別人造成創傷;土塊生育萬物,默默地忍受一切,給人間帶來豐收和希望,歷代詩人謳歌泥土的詩歌便是這樣產生的。當代詩人魯黎《泥土》詩說:“不要把自己當作珍珠, /免得受被埋沒的痛苦,/還是把自己當作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路。”正可作本詩土塊形象的補充。
本詩的藝術成就有兩點:一是在塑造寓言形象時,能將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巧妙結合。這一點已在上文分析到了。二是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手法。這種對比不僅在內容上很突出,鮮明地寫出了善惡對立的靈魂,而且在形式上也作了精心安排,第一節歌頌美,第三節揭露惡,語句一一對應,第二節作為分水嶺,各用兩行詩交代主人公。可見,布萊克是一個精通寓言文體和對比手法的詩人。
上一篇:《亞非寓言·四獸讓先》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在水里照見自己的鹿》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