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澳寓言·烏鴉與孔雀》寓言賞析
有一只烏鴉看不起它的同類。它輕輕地把它所能尋到的孔雀羽毛全都搜集起來, 等集夠了,便用來插到自己的黑毛之間, 使自己看上去有如孔雀般地五彩繽紛。隨后,它離開烏鴉群, 混跡于孔雀群中。然而, 當那些孔雀注意到這個新伙伴,發現它原來是穿著別人的衣裳裝模作樣,并且還要逞強于它們大伙時, 它們火了。它們扯掉了它身上所有的假毛,拼命地啄它,抓它,一直整得它死了似的躺在它們面前。
它重新醒來后感到無所適從了。 它不好意思再回到烏鴉同伴中去, 因為當初它曾是那樣地瞧不起它們,高傲地戴著孔雀毛四處炫耀。但最后它還是決定謙卑地去找它們了。這時,有只烏鴉說話了:“告訴我,你曾蔑視自己的同類,把自己凌駕在它們之上,你對此竟一點不害臊嗎?如果你當初不鄙棄自己天然的黑衣, 現在就不必體無完膚地忍受疼痛和恥辱了。如今,你身上不倫不類的裝飾都給扯光了, 活該落得這樣的下場。”說罷,便撇下這只曾經想作孔雀的烏鴉, 與同伴們一起飛上了天空。
——菲德魯斯寓言(印芝虹譯自聯邦德國《誰是百獸之王》)
《烏鴉與孔雀》實際是講了一只烏鴉的故事。通過一只瞧不起同類而愛虛榮的烏鴉的可悲遭遇,告誡人們勿尚虛榮,勿存非分之想,要腳踏實地, 自愛自強,愛護自己的同類兄弟。
為說明這一寓意,作者選取了同為鳥類而美丑懸殊的烏鴉與孔雀作為寓體,這一選擇是恰當的,是展開情節的基礎。因為若沒有二者類別上的接近,烏鴉做孔雀夢就太不現實;若沒有二者美感上的反差,烏鴉也就不必去做孔雀夢了。而烏鴉的孔雀夢, 不僅是其行動的推動力,也是烏鴉與孔雀、烏鴉與同類發生沖突的推動力。
寓言分前后兩段,分別描述了烏鴉與孔雀、烏鴉與同類的沖突。概括起來,我們不妨稱之為“兩進兩出”:第一段寫烏鴉如何混進和被趕出孔雀群體;第二段講它怎樣再進和被趕出自己同類的群體。它瞧不起同類,插上五彩繽紛的孔雀毛,一心想攀附異族,結果卻落得體無完膚,無處容身。異族的蹂躪凌辱, 肉體之苦, 叫它死去活來;同類的責難,厭棄, 靈魂之苦,叫它生不如亡。作者讓烏鴉自食苦果,承受比死更難受的慘痛,是為了總結出深刻的人生教訓。菲德魯斯是一位曾淪為奴隸的寓言詩人。他以伊索的繼承者自命,曾經說:“受壓迫的奴隸想要說出但又不敢說出自己的感情,就通過寓言來表達。”(《伊索式寓言》卷三序詩),這里的烏鴉指什么人呢?很可能是指地位卑賤而又妄想爬上高位的奴隸,這種人是十足的奴才性格,是奴隸中的敗類。擴大一點來說,貧弱民族中也有這樣的人,他們瞧不起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不為本民族而奮斗,卻一心想投奔異族,這是民族中的敗類,也是十足的奴才性格。推而廣之,一切尚虛榮、存妄想、輕視同類而不知自愛自強之輩,都是如此。
這則寓言的表現特點除了寓體選擇精當之外,還成功地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了烏鴉的意愿與結局的強烈反差。
上一篇:《中國寓言·義鶻行》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烏鴉兄弟》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