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螳螂捕蟬》寓言賞析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此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說苑·正諫》
這則寓言源于《莊子·山木》。原文說莊周在雕陵苑游賞,被一只南方異鵲撞了額頭。他很惱火,正提起下裳,放輕腳步,挾上彈丸,準備等待機會彈殺異鵲,忽然瞥見蟬“得美蔭而忘其身”, 螳螂搏蟬而“忘其形”,異鵲見螳螂而“忘其真”,于是深有感悟,棄彈而返。《莊子》運用這則寓言, 旨在宣揚萬物互相制約,得失相伴而生,誰若趨利忘形,必有后患: 只有拋棄功利,清心寡欲,順應自然,方可遠禍全身。這種思想顯然是消極的。
劉向加以改造,賦予了這則寓言以嶄新的意義,它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吳王和少孺子(青年門客)。吳王利令智昏,欲攻伐強楚,以稱霸于天下:為了堵塞言路,公然宣布“有敢諫者死”。少孺子是個謇謇忠臣,不忍見國危君亡而不顧,便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連續三個早晨,“懷丸操彈,游于后園”,弄得一身露水、 引起了吳王的關注。吳王問他“何苦沾衣如此”,他趁機講了這則“螳螂捕蟬”的故事,指出鳴蟬、螳螂、黃雀三者都是“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的蠢才。一個妙喻揭示了故事的主旨,使吳王迷途知返。這個少孺子既不是硬頂吳王的莽漢,又不是撒手不管的食客, 而是一個善于“度君權時”、忠而且智的愛國之士。他用了“諷諫,的辦法,“上不以危君,下不以危身”,而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實在是兩全其美。
這則寓言描述生動, 比喻貼切。鳴蟬。螳螂、黃雀與挾彈丸者之間,都是后者威脅前者,而前者為眼前利益所蒙蔽、所陶醉、卻看不到自己的后患。蟬以為能居高避禍,獨得清露,而自鳴洋洋得意;螳螂把身子貼在隱秘地方,一心為了搏取鳴蟬,以滿足自己的口體之欲;黃雀扯長頸根,不顧勞累,一心為了啄食螳螂。它們都只見前利,而忘后患,真是可悲之至。
人們從這則寓言中概括出的“螳螂捕蟬,豈知黃雀在后”,早已成為家傳戶誦的警句。 人們常常用它來告誡那些老想打別人的主意而不顧后患的目光短淺的人。
上一篇:《中國寓言·蝸牛和它的硬殼屋》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認“真”》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