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畏影惡跡》寓言賞析
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 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
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
——《莊子·漁父》
這則寓言中的這個畏影惡跡的人物,為了擺脫可怕的身影、消滅討厭的腳印而采取了急速逃跑的辦法。結(jié)果雙腳提得愈快而腳印愈多,跑得愈急而身影跟得愈緊。他還以為自己跑慢了,不斷加速,急跑不休,終于精疲力竭而死。他是一個愚蠢可悲,至死不悟者。
作者的本意是借這個形象嘲諷儒家祖師孔子的。天下紛紛擾擾,如何治理才得安定呢?道家主張“法天貴真,不拘于俗”, 即效法自然,崇尚真誠,不為世俗所累。如同“渾沌國”的“渾沌王”那樣,無耳無眼, 無口無鼻,一切不管,任其自然,無為而治。這樣,就象走到陰暗處便可消滅影子,處靜不動便可消滅足跡一樣, 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鬃訁s棲棲遑遑,四處奔波;連遭多次打擊,還不知道問題的癥結(jié)在什么地方;為了實現(xiàn)其“仁政”主張,反而更加執(zhí)著,“知其不可而為之”,頑固得很。在作者看來,這就是逃影滅跡的人一樣。愈努力愈糟糕, 不僅不能消滅社會危機(jī),反而會危及自己。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經(jīng)明確指出莊子“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 以明老子之術(shù)”。這則“畏影惡跡”正是從《漁父》篇中選出的嘲諷孔子之徒、闡明老子之術(shù)的生動文字;也是莊子為改造動亂現(xiàn)實所開出的一個藥方。這藥方顯然是很消極的。
這個形象的客觀意義則可以啟示人們,要解決某一問題,要消除某類現(xiàn)象,必須從根柢上著眼,采取正本清源的辦法,“處陰”才能“休影”,“處靜”方可“息跡”。如果不積極治本,一味治標(biāo),不但勞而無功,而且即使“絕力而死”,也是絲毫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的。
此外,這則寓言還可使我們想到,對于一些無關(guān)痛癢,諸如“影子”、“足跡”之類的問題,大可不必去花心思計較。熱衷于捕風(fēng)捉影,議論是非,把個小拇指大的事情弄得滿城風(fēng)雨,實在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這則寓言取材于日常生活,題材為人人所熟悉,但所賦予的深刻意義,卻出人意表,耐人尋味。從作文“煉意”的角度而言,可謂“人人胸中皆有, 個個筆下俱無”。《莊子》寓言之“諔詭可觀”,于此可見。
上一篇:《中國寓言·畫蛇添足》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癭》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