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貓號》寓言賞析
齊奄家畜一貓, 自奇之。 號于人曰:“虎貓。”客說之曰:“虎誠猛,不如龍之神也,請更名曰龍貓。”又客說之曰:“龍固神于虎也,龍升天須浮云, 云其尚于龍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說之曰:“云靄蔽天,風倏散之, 云固不如風也。請更名曰風。”又客說之曰:“大風飆起,維屏以墻,斯足蔽矣,風其如墻何! 名之墻貓可。”又客說之曰:“維墻雖固, 維鼠穴之, 墻斯圯矣, 墻又如鼠何! 即名曰鼠貓可也。”
東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貓也,貓即貓耳,胡為自失本真哉?”
——劉元卿《賢奕編》
由于齊奄把自己的貓稱為“虎貓”,一群好奉承的客人為迎合主人的心意,爭相獻名,由龍貓而云貓,而風貓,而墻貓,最后竟用貓的獵獲物鼠來命名,稱為鼠貓,鬧出了笑話。本來,命名的對象是貓,當然應使名稱符合貓的實際,而爭論者卻離開這一本質,在修飾性的詞語上動腦筋,費唇舌,結果離開本質愈來愈遠,竟至于使名稱否定了指陳對象自身。這就饒有趣味地體現了內容與形式、事物與概念、名與實的辯證關系。名實關系是古代哲學史上的一個老問題。前人早已指出“名者實之賓”(《莊子·逍遙游》),但本文以寓言的形式揭示出名實對立可以導致對實體自身的否定,不能不說是作者認識的特別深刻之處。作者借東里丈人 笑這場一本正經卻毫無意義的爭論說:“貓即貓耳,胡為自失本真哉?”本真,即事物的本來面目,既指客觀事物實際,也可指人的美好天性。虛浮巧飾,追名逐利,裝腔作勢,偽善欺詐,都會使人“自失本真”。
爭論是本文描寫的中心。爭論的內容并無價值,但爭論的過程和結果卻給人以哲理啟示。取貓號的人都想使自己取的名稱超過前面的人,沒有料想到竟繞了一個大圈子回到了出發點。你看,虎猛于貓,龍神于虎,云尚(上)于龍,風可散云,墻可蔽風,鼠可穴墻, 而捕鼠者正是貓。這是因為客觀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既沒有全能的上帝,也沒有絕對的強者。表面上看,取名字的人是在玩概念游戲,殊不知他們的思維也無法逃脫客觀世界規律性的支配。更何況他們以其爭論的結果,顯示著務求虛名則自失本真的深刻道理呢?
此則寓言在情節結構上可能與印度《五卷書》中的著名寓言“母鼠擇婿”有一定繼承關系,但寓言是嶄新的,風格也完全民族化了。
上一篇:《中國寓言·狙公失狙》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猱》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