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梟東徙》寓言賞析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說苑·談叢》
這則寓言用擬人化手法饒有風趣地敘述了聰明的斑鳩和糊涂的梟鳥的一段對話。
梟,又叫鸮,俗名貓頭鷹,楚人稱之為鵬。《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洛陽才子賈誼被謫,出為長沙王太傅。第三年,有只鵬鳥突然飛進他的房間,停在他的坐席上,賈誼認為這是不得永年的兇兆,滿懷悲傷,寫了《鵬鳥賦》來自我解悶。這種鳥不僅叫聲似哭,令人厭惡,而且長而食母,生性兇殘。故人們視它為不吉祥之物,往往回避它,喝叱它。寓言正是利用貓頭鷹的這一特點展開情節。它聽到人們的譴責,不是反躬自省,積極改正討厭的叫聲,而是采取消極逃避的辦法,向東遷徙,這就是它的糊涂處。正如斑鳩所指出的,它的問題癥結不在于是否改變處所,而在于能否改變叫聲。
寓言的意義,正如劉向所說:“不修其身,求之于人,是謂失倫。”“失倫”就是失去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準則。沒有自知之明, 沒有自責的誠意,不改正令人生厭的壞習氣,反而責怪環境與周圍的群眾, 以為換個地方,改變環境,便可以贏得他人的好感,這當然是徒勞的。
寓言的作者選取鳩來批評梟, 是頗有深心的。《詩·召南·鵲巢》說:“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鳩甚笨拙,不善筑巢,居在鵲的舊窠中;然它“雖拙而安處”(揚雄《方言》)。在作者看來,鳩的這種守拙安棲的習性也強于梟的狡獪自是、 消極逃遁的態度。正因為作者利用人們愛鳩惡梟的民俗心理,所以在擬人化上取得了成功,能引起讀者共鳴。
三國時代杰出詩人曹植在《令禽惡鳥論》中也曾采用這則故事,名為“荊梟徙吳”, 其目的在闡明“天性難改”的哲理。
上一篇:《中國寓言·束氏貍狌》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楚人患眚》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