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非寓言·傻鴨子》寓言賞析
這種錯誤, 正象傻鴨子一樣, 把水中的月影誤認為魚,煞費苦心地走進水里去撈魚, 結果徒勞無功,才知道水里走動的是月影。
到了第二天,看見一尾真的魚在水里來往, 它又以為是月的影子,并不是真魚, 因此,放過了機會。
——《卡里來和笛木乃》(同上)
有人說,寓言是比喻的高級形態。的確有很多寓言是從比喻發展而來的,這種寓言就是有故事情節的比喻。《圣經》中的寓言和比喻都稱為parable;《孟子》中的寓言“五十步笑百步”便以“王好戰請以戰喻”開頭,《墨子》中的寓言“擊鄰家之子”便以“譬有人于此”開頭,這則故事也以“正象傻鴨子一樣”開頭。這些作品都顯示出比喻發展為寓言的軌跡。
這則寓言以傻鴨子的兩次失誤比喻“這種錯誤”。這種錯誤是什么錯誤呢?原來的意思是指善惡顛倒的錯誤,即“反把良善的認做惡人;把惡人認做良善君子”。傻鴨子先把月影當做魚,后來又把魚當做月影,的確是以假當真, 以真當假,顛倒了是非。為什么會如此呢?一是被幻象所迷惑。 自然產生的幻象可以使人迷惑,如水中的影子便是;人為制造的幻象也可以使人迷惑,如小人的挑撥、敵人的反間計便是。二是頭腦簡單,粗枝大葉。有個故事說:有人看到墻上有只釘,于是掛上一只瓶,瓶子打破了,原來是只大蜻蜓;后來看到墻上有只大蜻蜓,用手去拍大蜻蜓,手掌拍破了,原來是只釘。這個嘲笑粗心大意的故事,頗與傻鴨子故事相似。
傻鴨子的故事在認識論上的意義更為突出。它辛辣地嘲笑了經驗主義,形象地顯示了錯覺產生的原因。錯覺是對客觀事物的錯誤感覺。正常人產生錯誤的原因,客觀上是由于對比或過去經驗的影響,主觀上是由于一定心理狀態的影響。鴨子經常在水中覓食,習慣了水中有魚,而且心理上希望吃到魚,所以,才把月影誤認為是魚,犯了第一次錯誤,空耗精力,一無所獲;由于第一次錯誤,印象深刻,先入為主,加上害怕再犯錯誤的心理,結果又把魚當成月影,犯了第二次錯誤,空失良機。它教導人們,要正確對待過去的經驗,要保持正常的心理,才可以避免犯傻鴨子式的錯誤。
這則寓言情節簡單,但結構頗有特色,既對比鮮明,又環環相扣。兩次錯誤表現相反,形成鮮明對比;但實質與原因相同,相輔相成,環環相生。
上一篇:《中國寓言·催科》寓言賞析
下一篇:《亞非寓言·先食半餅》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