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見 “百合花”條)
內容概要 開宗明義,這是銜接錯了的故事,但我努力讓它顯得很連貫的樣子,免得讀者莫明其妙。那是一個帶有荒唐色彩的年代。周圍的公社、大隊前后腳放出了畝產一萬二、一萬三的高產衛星,甘木公社的甘書記深感有急起直追的必要。一連給一大隊支書老韓做了三宿工作,終于放出一顆畝產一萬六千斤的特大衛星。頓時,甘木公社熱鬧起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風光得不能再風光。據說簡報一直送到了中央。不久,甘書記被提拔為縣上的副書記,當地的干部也覺得熱鬧有趣。待到上級要求按產征購來真格的,這下群眾傻了眼,“榮繳高產糧”的四掛大車竟無人肯掌鞭。老韓命三隊副隊長老壽趕車,老壽當著參觀的人群,用手做“八”字狀,并私下道:“大伙都說這四車糧食不能送走,要送走,咱口糧一天只有八大兩!”老韓說:“壽大爺,你別背時了?!崩蠅壑缓脤④囑s到縣委,想讓甘書記做主。不料甘書記語重心長批評了他: “現在的形勢是一天等于二十年,一步差勁,就要落后……”。交罷公糧,老壽在回家路上不由想起1947年冬,和敵人“拉鋸”時的情景。當時老甘在縣大隊,他們要轉移到新區戰斗,老壽怕他們挨餓,忙動員老婆將家中所有的口糧裝進四條干糧袋讓老甘拿上。送罷老甘,老壽發現門栓上掛著兩條干糧袋——打仗的人留下一半安家的糧。老壽感動地流下熱淚。對照眼前的事,老壽死活想不通,覺得革命像是變戲法,變給上面看的。老壽是梨園負責人,他深知眼下社員就指望這梨園的收入來過冬過年了,便更加小心侍弄這些結果的梨樹,誰知梨兒剛長到雞蛋大時,老甘親自下到果園來貫徹以糧為綱的精神,下令三天之內放倒梨樹、整地、下種,將梨園改為麥田。老壽聽罷腿一軟,攤在地上,不顧一切號哭起來。他對老韓講:“這樣做,咱對得起誰?對得起黨?對得起老少社員?”老韓答:“這事是上面有文的?!碑斠?,老壽坐立不安,一夜無眠,他覺得好像又回到淮海大戰時的情景。那時,送糧的糧車,像一道道流不完的長流水,成日成夜吱扭吱扭地往前送。副區長老甘疲倦不堪地走進門對老壽說:“解放軍打這樣的大仗,糧食不用咱籌劃,咱連個柴草都供應不上,像話嗎?”又說:“土地廟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拆了,還有啥?啊!”老壽見前線缺柴,二話不說便放倒自己最心愛的小棗樹,砍到第五棵時,老甘緊緊捏著老壽的膀子,眼里轉著淚花說:“留兩棵給孩子們解解饞吧!”在老壽的帶動下,村民抬來大木柜、石榴樹、舊水車、洋槐樹,還有壽板。這個不大的村子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樹,變成“赤膊村”老甘含著兩眶熱淚,從這里運走一千擔硬柴。第二年春天,老壽為村里果園培育梨苗,心中充滿著希望。沒料想,事隔10年,事情卻成了眼下這個樣兒。他真想質問甘書記:“憑良心,你限時限刻把梨樹砍光,是真為了革命?你這是欺弄人?你這是假革命!”可是老壽并沒吃過豹子膽,他也沒這口才。只喃喃央求甘書記:“再等二十天,梨熟了再砍,麥種先下在樹行間,不耽誤啊!”甘書記面容嚴肅,說道:“不行!我們現在不是鬧生產,這是鬧革命!”老壽啞聲道:“我趕不了這形勢,我鬧不來這革命!把我當絆腳石搬掉吧!”老壽自然被搬了石頭,劃為右傾,撤消一切職務并留黨察看兩年。此事過后,甘書記又官升一級。而老壽卻一下子老了,他身心交瘁,每天似睡非睡、不問世事。在他那雙朦朧的雙眼中,變幻出一場驚心動魄的場景。仿佛是反侵略戰爭爆發了,來真格兒的時候到了,老韓卻天天被叫去開會,因為上面要聽好的匯報。村里人亂哄哄,像掐頭蒼蠅瞎闖,眼看人心要散。老壽站出來安定民心,先安排組織好村人自衛,然后提議去找老甘,大伙說,這才是正理。老壽接受了委托直往西邊大山奔去,山高路險、天寒地凍,他一直爬上山巔,也沒找到老甘。老壽伸開雙臂,從肺腑里發出一聲呼號:“回來啊! 咱黨的光榮! 回來啊!咱們勝利的保證!”幾天過去,老壽疲倦地回來,他沒有找到老甘。這時敵機來掃射,村里的糧倉著火,眾人沖進去救火,但見糧倉是空的,只有幾袋種子。打仗就彈盡糧絕,大伙心如千斤重。這時甘書記敲門進來,說是要領導大伙兒行動,又拿出干糧袋要干糧。并說,這是有文的,規定的。老壽決斷地說:我沒有糧食,有文也不行。忽聽砰!啪!兩下震耳的聲音,原是沖天炮躥上了半空,還夾著一掛一掛的小鞭炮,噼噼啪啪響個不停。孫兒搖醒老壽,說“咱大隊煉出鋼來啦”老壽更加迷惘起來,他還想在夢幻中去找回那威武雄壯的故事來,但現在連這也消遁了。“對呀!為什么不真的找老甘去?”老壽顫巍巍地站起來,顫巍巍地走出村去……結尾于1979年元旦,老壽老甘重逢之時,互訴衷腸。
作品鑒賞 《剪輯錯了的故事》寫于1979年,發表以后影響很大,并榮獲全國首屆短篇小說獎。它反映了作家茹志鵑經過十年“文革”煉獄,復出之后在藝術風格上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微笑到沉思”,清新優美的筆調中開始出現“憂傷的恢諧和辛辣”。這篇小說在當時幾乎是第一篇正面接觸、重新認識文革以前的某些歷史教訓的問題。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思考是通過歷史與現實的鮮明對照進行的。一方面通過對現實的描寫深刻地揭示當時左的虛假浮夸風給黨和人民帶來的巨大危害:政治上破壞了黨的崇高威信、破壞了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系;經濟上影響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使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又通過歷史的回憶,用歷史的光榮來鞭策現實的丑惡。作家熱情地贊揚老甘在革命戰爭時期為革命出生入死、處處事事為群眾利益著想的優良革命作風,以此來喚醒甘書記蛻變的靈魂,使之重新回到人民中間,重新做黨的好干部。作品中的老壽在尋找老甘的途中,站在山頂上放開雙臂高聲呼喊——“回來,黨的光榮! 回來吧! 咱們勝利的保證!”這出自肺腑的心聲實際上就是全文的主旨,就是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恢復和發揚共產黨的革命傳統,使她更加光榮偉大。這篇“小說所包含的歷史內容、所體現的作家思考、以及讀者感受到的力透事物的實質的深刻都顯示了茹志鵑的膽識和潛在的力量。”與此深厚內容相適應的是表現手法的創新。在結構上,作者打破了過去截取一個生活橫斷面的方法,選取七個生活場景,每一個場景自成一體,幾乎是一篇篇獨立的小小說。這七個生活場景的組接,采用一種剪輯“錯了”的形式,“有意略去情節之間的連貫性,打破正常的時間和空間順序,跳躍式地在現實、歷史和夢幻之間巧妙地交織與相互間隔。這其中老壽的心理活動成為各篇連接的內在紐帶,把所有的場景、生活片斷統一在一個鮮明的主題之下。這種時序的顛倒、自由聯想和突兀多變的跳躍式的敘述故事的方法加大了現實和歷史的對比幅度,使作品的主題在強烈的對比中更加突出?!逼邆€生活場景各采用一個新穎的小標題:如“拍大腿唱小調,但總有點寂寥”?!耙膊恢抢蠅郾沉?‘時’,還是 ‘時’ 背了老壽”。“‘大地啊!母親”,不是詩人創造的”等。這些標題大都引用各節正文中的對話,既有提示作用,又生動活潑,古拙質樸,透有一種農民式的幽默,為全文那種溫和敦厚的諷意和詼諧的風格增色不少。作品中老壽這個人物寫得較為成功。這是一個純樸的農民,又是一個正直的黨員,性格果斷又帶有倔強。當年為支援去新區開辟工作的縣大隊,他拿出一家人賴以過冬的僅有的全部口糧;為支援淮海戰役前線戰斗,他砍倒心愛的棗樹充做柴草。但是,當他看到“虛夸風”、瞎指揮等錯誤作法使“革命”“成了變戲法,變給上邊看”時,他的思想便起了很大的變化,先是不解、困惑,后是憤怒、不能容忍,最終因為成了“革命”路上的絆腳石,被打成右傾分子。老壽陷入深深的憂慮之中。他更加懷念革命戰爭時代的干群關系,呼喚黨的光榮傳統歸來,以致產生夢幻。作者極有層次地刻畫了老壽的心理活動,并以此為線索結構全書,在老壽這一形象上,寄托了作者對人民的無限熱愛之情。至于老甘一甘書記這一形象,作者的處理則比較巧妙。正如小說第二節的標題所標:“老甘不一定就是甘書記,也不一定就不是甘書記”,作者在具體描繪中有意斬斷人物的歷史聯系,將老甘和甘書記放在兩個不同背景的事件上,寫成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從為革命出生入死的老甘到將革命視為變戲法的甘書記,這中間是一片空白,為讀者留下想象和思索的余地。
上一篇:《蘇童·1934年的逃亡》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蕭克·浴血羅霄》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