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曹明華·一個女大學生的手記·(精選本)》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曹明華,女,青年散文家,上海交通大學理工科畢業,還在上大學期間即已發表重要作品。已出版散文集《一個女大學生的手記》、《一位現代女性的靈魂獨白》。
內容概要
因為有了秘密
她感覺,你的目光,仿佛深沉了;你的心地,似乎寬容了……或許,因為有了秘密?是的,因為,有了秘密。像往常一樣,你又輕輕地、輕輕地扯過她的發梢——“相信嗎?當你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了的時候,秘密,便似一縷最柔順的發絲,自你鬢邊悄悄生長了……”她應該是信的!因為,沒有秘密的人,會像一枚輕盈的柳葉——可愛,卻不可靠;不過……盛著太多秘密的人,又似一株病態的高粱——可憐,但不可愛?我是說,——你的眼神顯得固執了——要有那么一點……是的,那么一點,卻是絕不可少的。最終,她同意了……
這是一樁既成往事的秘密。你掛在輕率的嘴上——那么,你只是在軟弱地推卸著,心靈天平上不平衡的砝碼。這是一件尚待決策的秘密。你托在求援的手上——那么,你只是在懶惰地尋求著廉價的解脫。將秘密無保留地推卸給父母——那樣的孩子,不會長大。將秘密無顧忌地袒露給朋友——他將難以贏得長久的尊重。呵,也許是的!即使對熱戀的情人,也還應該留一點秘密的……你的不安、你的沖動,乃至,你的嫉妒……但愿!因為有了秘密,你的目光會變得更深沉一些;因為有了秘密,你的心地會變得更寬容一些。
這樣的年齡
這樣的年齡,她竟然有些察覺,很美好的愿望,常常落空。那時候,可從來不這樣。——頂兩只大蝴蝶結,快飛起來。那時候,世上不曾有許多麻煩事兒。就說那回,她,還有妹妹,活埋一條毛蟲,挖很深的洞。忽然她想,不妨再挖深些。她告訴妹妹,地底下有一只球——叫 “地球”,埋在很深的地方。比皮球大得多。我們來挖個洞,等挖到了地球,再用竹竿戳一下,讓它漏點氣,是不是很好玩?妹妹很開心,擁護。只是后來,有一點點發愁,這只“球”一漏氣,癟了,我們的房子會不會……——不要緊,我們搬別處住。竹竿和細木棒,撿了好多。接起來,肯定通到“地球”。兩人興致勃勃。可惜才挖兩次,就見鄰居小朋友,在吹肥皂泡了!那么,這項“工程”先擱下,以后再挖。——一定能挖著的。又有人家說,吹肥皂泡的水搗一搗,在床底擱五天,就做成海綿。她要做塊紅的,偷著倒爸爸紅墨水。然后,每天往床底鉆,至少三次。第五天,從床底下,取出一杯肥皂水,紅顏色。她一點不灰心。若不是后來,又讓別的游戲吸引,她還會繼續做。只是下次,鉆床底的次數一定要少。是被她看多了,海綿不肯出來,不然會做成的。——她這樣相信。是呵,干嘛要不信,只要是件好事情。哦,那樣的勇氣,那樣的信心,也許只伴著,那樣的年齡。以后,她的字典里,添了好些字。“疑慮”、“猶豫”、“不可能”、“不容易”……那么些,那么些本來不屬于她的。年歲,愈來愈大;藍天,愈長愈高;大地,也愈陷愈深了。而人,卻愈顯愈小。她發現了——有很多次出發,你會折回;你很多次跋涉,你會撲倒;很多個夜晚,你點不亮燈;很多個黎明,你吹不滅蠟燭。很多回凝神,你解不出答案;很多回舉目,你捕不住渴望……哦人,你這大自然不朽的精靈——出現在,天地相抿的嘴縫里,你是多么渺小。后來,她還尋著了,很多個靈魂,很多種情懷——遠超脫于塵囂之上……她又覺得,你也終究可以“偉大”。后來的后來,她的字典,又厚了許多,許多。于是,在這樣的年齡,她似乎有些得知,真實的生活……
作品鑒賞 這些手記,最初作為散文陸續發表在大學生雜志上時,經常發現被抄或被撕去。后來有人將它打印了出來,開始在外廣泛流傳。許多青年讀后激動地寫信給作者,表達自己的種種感受。一個女大學生在自殺前,不找父母、老師,惟獨要找作者吐露心事。奧秘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奧秘在于作者敏感多思,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有忽然的發現,而且進行深入的思考。在這些地方,一般人是很不留心的,糊里糊涂地就過去了。奧秘在于作者很會捕捉和分析自己的感覺和心態:從感覺開始,從感覺出發,也就是從活生生的生命出發,因此可以處處提出新的問題,發人所未發;對心態進行深入的分析,就會得出一些與通常觀感不一樣的認識,對生活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富于啟發性。這本散文用“因為有了秘密”來開端,正好暗合了“有了秘密是青春的開始”這個共識。很多的少男少女,當他們有了秘密,他們看去有了顯著的變化,然而他們并不明確察覺,并不完全意識到,當然也就很難作客觀的描述和分析了。正是在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優勢。《這樣的年齡》從美好的愿望往往落空,引出年歲愈來愈大,而人卻愈顯愈小的認識;這可以看作是今天的青年對于“初生牛犢不怕虎”這個古老命題的新體驗。尤其可貴的是,作者由此悟出更深一層的道理:初生牛犢所追求的,是美好的愿望,而逐漸成長的青年所面對的,是真實的生活。《呵,她等待》是這本散文集里最好的篇章之一。等待本是最平常的生活現象,可以說每一個人每時每刻都在等待;假如有人不再等待什么了,或者說沒有什么可以等待的了,那他的生命也就沒有多大意思了,因為他只在等待死亡。生命愈有希望,他的等待就越多。青年的等待是很多的,而且是以焦灼、煩惱、不安的心情一直在等待著。因此,作者敏感地捕捉住這個題目,而且一層一層地分析,很有深度。但它不是說理文,而是散文,可以說是哲理性的散文詩。對于生活的哲理性認識,在這里處處都伴隨著形象、情感和新穎的抒訴,讀者從這里獲取的,不僅是對生活的理解,同時也是對生活的體驗和審美享受。總之,當作者對于等待的煩惱和不安進行了反復的體驗和深入的思考之后,卻在另一個方向上得出了認識:等待是生命的甘泉,等待就是生活;有些等待來自美好的誘惑,有些等待來自不可靠的許諾;人們所等待的,不是一場等待的尾聲,而是另一場等待的開端。這些感受、思考和認識,可以說具有啟示錄性質,出于一位青年之手,確是難得的。本書作者不僅長于分析細微的感受和心態,而且還深入到心理無意識領域,從而更深地洞察人的行為的底蘊。例如作者說愛情是熱戀著的雙方無意識地掩飾自己、有選擇地表現自己的過程,而當含情脈脈的目光消逝的一刻,各自開始走向自己的真實;例如作者說很多人經常說一些不是真話的真話,那是因為復雜的心理過程,等等。當然,本書中的哲理性意蘊,并不都是由作者自發產生的;作者顯然地接觸過一些哲學人文主義著作,并吸收來豐富自己。例如作者說“人為什么活著”這些問題無須弄得十分明白,生活得過分清醒,就會失去好些樂趣,失去體驗多種人類情感的機會。這些認識顯然地受到時尚的影響,而且為不少大學女生都模仿與發揮。借用編者的話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段成長著的女性的心理歷程,而且是對于人性中常被忽略的層次和色調的剖露;不只是一幕自我“個性”的展現,而且展示了這樣一場變遷:從用詩的眼光來看生活,到用哲學的眼光來看生活;不只是一些令人稍有些吃驚的筆調優雅的小散文,而且是一位理工科大學生對于文學的獨創性的建樹。
上一篇:《曉雪·曉雪詩選》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曹聚仁·酒店》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