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葉延濱·葉延濱詩選》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葉延濱,青年詩人。1948年11月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祖籍四川。高中畢業后到延安去插隊,在某軍馬場當農工。1972年調到總后某工程處任干事。1978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1982年畢業后分配到《星星》雜志社任編輯迄今。著有詩集《二重奏》。
內容概要
關于橋的三度寫意
A:人——
行人被叫做習慣的這架羅盤導航/漫步橋頭/挽一縷江風拂去勞頓/縱目遠眺讓浪花兒滌凈愁悶/橋面灑著唐詩味兒宋詩韻兒/如捧一杯清茶/酣飲晚霞 悠哉樂哉信步/多浪漫而少哲學/(且慢,你可想到過這橋/萬一承受不了你的重量/萬一磚石頃刻松散坍塌/萬一這橋如虹一般虛幻) 也許人本身就是一個啟示/當信任一旦成為一種習慣/就會于波濤之上坦然/就會于深澗之上坦然/也許橋本身就是一個啟示/人竟然把一副石頭的鞍韉/備在江水的背脊上面/如馴馬手在駿馬上面……
B: 橋——
橋一旦獲得思想/怎樣想出這驚心動魄/負千車萬載的重負/不能展腰,不能/臨驚濤駭浪的吞噬/不能癱軟,不能! 存在一天就有一天艱難/支撐一天就有一天危險/一旦松懈就不再存在/只能咬牙再別無選擇 (在無法選擇時就選擇堅持/把責任當作一生的目標/當堅持成為終生不渝的信念/堅持也就變得輕松……) 橋會羨慕水的自由么,不知道/橋會妒嫉人的輕松么,不知道/不自由不輕松的橋/存在于勝過自由的驕傲/存在于勝過輕松的自豪/——于重負中存在/——于艱危中存在
C: 江——
江水有生命/江水有靈魂/誰能猜透江水/對橋的態度/對人的感情那是難以忘懷的往昔啊/把船高高地拋起來/拋出船工的號子涂在峽谷上/是人對江水的頌歌?/是人對江水的怨曲? 而橋是一把石鎖/鎖住了這段歷史/人啊,莫要鎖住記憶——/那是沉淪與騰飛的抉擇/那是勇敢與懦弱的決斗/那是征服與退卻的對壘 再細看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江水/人啊,莫要踱步于平穩/沉湎于安穩/江水在喚你在啟示你/你腳下的橋是你先輩立下的碑/而你的人生/需要自己的碑/——一座新橋的橋墩……
石雕的誘惑
1
風握著一把銼刀/在山巔上咬著牙狠命地銼/雨握著一把鑿子/鑿著那些流淚的歲月 天知道它們在想什么/漫山遍野殘破的云片/是一張又一張/不中意的畫稿 神女峰/不知是誰為這風雨的佳作/起了這么一個名字/寂寞了山霧/羞紅了江霧 在江水一萬次漲落之后/濤聲也記住了這個名字/每一個漩渦上/漂著一首詩 李白的輕舟只載走了猿聲/有一個叫舒婷的姑娘/想喚下在山巔苦等了/千年的苦姐姐/只是輪船的汽笛/壓住了她纖弱的聲音 風還在銼,雨還在鑿/它們從不讀詩/而我們也不明白,大自然/最終的構思是什么
2
劉曉慶也學會了幾路拳腳/為一出《神秘的大佛》/摔得紫疤青痕/大佛依然是神秘的/一切都仿佛知道/一切都了然在心 真正的杰作/是整座山化作人的形骸/在驚嘆之后/在敬仰之后 你自己也弄不清楚/你是驚嘆人間的自然奇觀/還是驚嘆自然界人的巨雕/燒香磕頭的老媽媽/你頂禮膜拜的什么/是主宰這蕓蕓眾生的佛/是雕鑿這佛的蕓蕓眾生 立在江畔/對峙佛山/我從佛的臉上看到了/永恒的恬靜/一個東方的《蒙娜麗莎》 真的,我不知道這杰作/真實的作者是誰/但一定是炎黃子孫/而不是達·芬奇
秦兵馬俑祭
淚水猛地涌入我的眼/浸泡著士兵的悲哀/沒有哀樂,樂聲冷凝為一坑黃土/祭這支戰敗之師 兵馬不再蕭蕭,戰車不再轔轔/然而軍威仍列陣肅立/號角啞于恥辱,旌旗焚于苦痛/掃蕩八荒的雷霆之師/竟在一具僵尸的墳前/寫完其輝煌軍史最后一頁/繳械的結局 剎那間,血枯,心熄/那征伐與奔突的驍勇/無畏與慓悍的軍之魂何在/血肉之軀變為泥胎 列國諸侯曾匐伏于馬蹄下的黃塵/烽火臺燃盡軍中的浩歌/開國之師,定邦之將,守土之士/華夏民族崛起的鋒刃/飽含血汗膽氣的軍魂/被殉葬于專利與殘忍/——兵馬俑是無聲的象征 以媚詞刻于竹簡的英雄史/無丹心可照,愧對子孫/奴隸以泥土飽蘸的憤慨啊/活在兵馬俑的形骸 扶起在恥辱之箭中/歪倒于俑坑的將士/在永遠不閉的眼睛中/有超然于歲月之上的軍魂/列隊列陣,再次崛起——/守衛奴隸創造的藝術/守衛重見天日的軍魂 不能再次出征/劍戟已銹蝕于血泊的沼澤/無號無鼓無旗/如森林根植于高原黃土 軍魂不死,不死軍魂/月月擦亮十五皓月一輪/照千年軍人責任/照百代軍人命運/秦王朝傾也,阿房宮如夢/只有你們的痛苦與雄風/與土地同在,與民族共存 揭開黃土的泥封/歷史不是一罐陳釀老窖/兵馬俑乃立體的宣言——/藝術與軍魂和奴隸歷史 一支繳械于皇權墓陵/千古悲嘆的軍隊/羞黃浩瀚史書萬卷! /奴隸萬歲!軍魂不朽!藝術長存! /我一名華夏子孫/以軍人的五指并攏/向俑坑,行一個軍禮……
作品鑒賞 《葉延濱詩選》是葉延濱八十年代創作詩的選集,也是他迄今為止的詩選。他的詩集《二重奏》曾獲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新詩集獎。此外,葉延濱的創作還獲得過各種名稱的獎不下十次。不能說獲獎是葉延濱創作的目標,不能說獲獎對于他的創作趨向有影響,但是,社會對于葉延濱詩歌價值的評價,卻通過這些榮譽明白無誤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現出來。葉延濱對這些個獎勵感到光榮,而他也是受之無愧的。因為,正如葉延濱自己所說,他在我們今天的時代和社會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標點,在紛繁復雜的感情世界里找到了與人民的相通點,在淵源流長的藝術長河中找到自己的探索點。三點決定一個平面,他說他的詩就放在這個平面上。這就是葉延濱十載詩探求的一個大概走向和輪廓。他的組詩《甘媽》、詩《早晨與黃昏》、《校園里有一排年輕的白楊》、《太陽與大地的兒子》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在詩壇也有影響。葉延濱認為藝術即創新,而他的追求是表現他們那一代人——國家的同齡人、與國家民族同命運的一代人的史詩價值,展示這樣一代人特有的命運、追求、襟懷、情感。他認為詩是人類情感的一部歷史,他將加入這個歷史,并帶入新鮮的經驗。在創作方法上,葉延濱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標準的現實主義詩人,甚至以為用現實主義界定詩人不太妥當,盡管他永遠關注和擁抱現實;他也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時髦的現代派詩人,他對某些他稱之為自稱現代派的詩作者那種他認為的委瑣卑微的心態只產生憐憫,對那種曇花一現的藝術流派(他在流派二字前后加上了引號)所襯托的這塊土地的古老渾厚感到驚訝?!蛾P于橋的三度寫意》這樣的詩,對于葉延濱是有代表性的。這里的人、橋和江,都是現實主義的,是生活的真實。作者不滿足于如實描述一番,還寫出了一些深意:“當信任一旦成為一種習慣,就會于波濤、深澗之上坦然;存在一天就有一天艱難,支撐一天就有一天危險,在無法選擇時就選擇堅持。作者從橋這個對象所發掘出來的諸如此類的意思,確是一些很有份量的人生道理??梢哉f正是在這些地方,我們可以領悟到詩人所說他們那一代人的特殊體驗和對生活的很值得注意的看法。的確,古今中外寫橋的詩很多,而能寫到這樣深刻,能投射進一代人如此沉重的體驗者,是罕見的。在語言的變化和試驗方面,作者在詩里也作了好些努力,給人一些新的感覺,諸如:“橋面灑著唐詩味宋詞味”,“酣飲晚霞”,“橋是一把石鎖/鎖住了這段歷史”等,都是好句子。在《石雕的誘惑》里,有好些很好的詩思,同樣,詩也寫得很現實,現實得甚至還有舒婷、劉曉慶的名字。與別的詩一樣,在這首詩里依然有他那一代人的深刻而又現實的體察:“燒香磕頭的老媽媽/你頂禮膜拜的什么/是主宰這蕓蕓眾生的佛/是雕鑿這佛的蕓蕓眾生”。葉延濱的創作量是比較大的,而且他的詩一般都寫得不短,但他的詩從整體上說是很有份量的,像《秦兵馬俑祭》這樣的詩,確是作者花費心血生命來創作的,情感如此沉重,藝術上也講究構思和表現角度,作者在這個成百詩人都吟詠過的題目,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新穎的感覺、意象和思想:“華夏民族崛起的鋒刃/飽含血汗膽氣的軍魂/被殉葬于專制與殘忍”,“以媚詞刻于竹簡的英雄史/無丹心可照,愧對子孫”,“在永遠不閉的眼睛中/有超然于歲月之上的軍魂”。從這首詩,我們還可以推測葉延濱寫詩的過程。他對秦兵馬俑是很動情緒的,一見到它們,作者就不由自主地“淚水猛地涌入我的眼”。在這個基礎上,作者再一步步地發掘自己內心何以這樣動情,寫出自己的感覺、體驗和思考。延濱對詩是很虔誠的。
上一篇:《古蒼梧·銅蓮》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葉文?!ば坌缘奶枴吩膢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