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文學·司馬相如·子虛賦》原文、賞析、鑒賞
楚使子虛使于齊〔2〕,王悉發車騎,與使者出畋〔3〕。畋罷,子虛過奼烏有先生〔4〕,亡是公在焉〔5〕。坐定,烏有先生問曰:“今日畋,樂乎?”子虛曰:“樂。”“獲多乎〔6〕?”曰:“少。”“然則何樂?”對曰:“仆樂齊王之欲夸仆從車騎之眾〔7〕,而仆對以云夢之事也〔8〕。”曰:“可得聞乎?”子虛曰:“可。”
“王車駕千乘〔9〕,選徒萬騎〔10〕,畋于海濱。列卒滿澤,罘網彌山〔11〕。掩兔轔鹿〔12〕,射麋腳麟〔13〕。騖于鹽浦〔14〕,割鮮染輪〔15〕。射中獲多〔16〕,矜而自功〔17〕。顧謂仆曰:‘楚亦有平原廣澤、游獵之地、饒樂若此者乎〔18〕?楚王之獵,孰與寡人乎?’仆下車對曰:‘臣,楚國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馀年〔19〕。時從出游,游于后園,覽于有無〔20〕,然猶未能遍睹也;又焉足以言其外澤乎?’齊王曰:‘雖然,略以子之’所聞見而言之。’仆對曰:‘唯唯。’
“‘臣聞楚有七澤,嘗見其一,未睹其馀也。臣之所見,蓋特其小小者耳〔21〕,名曰云夢。云夢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則盤紆岪郁〔22〕,隆崇嵂崒〔23〕,岑崟參差〔24〕,日月蔽虧〔25〕。交錯糾紛,上干青云〔26〕;罷池陂陁〔27〕,下屬江河〔28〕。其土則丹、青、赭、堊,雌黃、白坿〔29〕,錫、碧、金、銀〔30〕,眾色炫耀,照爛龍鱗〔31〕。其石則赤玉、玫瑰,琳、瑉、昆吾〔32〕;瑊玏、玄厲,碝石、碔砆〔33〕。其東則有蕙圃:衡、蘭、芷、若〔34〕,芎、菖蒲〔35〕;江蘺、蘪蕪〔36〕,諸柘、巴苴〔37〕。其南則有平原廣澤,登降陁靡〔38〕,案衍壇曼〔39〕;緣以大江〔40〕,限以巫山〔41〕。其高燥則生葴、菥、苞、荔〔42〕,薛、莎、青薠〔43〕;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44〕,東蘠、彫胡〔45〕,蓮藕、觚盧〔46〕,菴閭、軒于〔47〕。眾物居之,不可勝圖〔48〕。其西則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發芙蓉菱華〔49〕,內隱鉅石白沙〔50〕;其中則有神龜、蛟鼉〔51〕,瑇瑁、鼈黿〔52〕。其北則有陰林〔53〕,其樹楩、楠、豫章〔54〕,桂、椒、木蘭,檗、離、朱楊〔55〕,樝梨、梬栗〔56〕,橘、柚芬芳〔57〕;其上則有鹓雛、孔、鸞〔58〕,騰遠、射干〔59〕;其下則有白虎、玄豹,蟃蜒、犴〔60〕。于是乎乃使諸之倫〔61〕,手格此獸〔62〕。楚王乃駕馴駮之駟〔63〕,乘雕玉之輿〔64〕;靡魚須之橈旃〔65〕,曳明月之珠旗〔66〕;建干將之雄戟〔67〕,左烏號之雕弓〔68〕,右夏服之勁箭〔69〕。陽子驂乘〔70〕,孅阿為御〔71〕,案節未舒,即陵狡獸〔72〕。蹴跫跫〔73〕,轔距虛〔74〕;軼野馬,騊駼〔75〕;乘遺風〔76〕,射游騏〔77〕,倏眒倩浰〔78〕。雷動猋至〔79〕,星流霆擊〔80〕。弓不虛發〔81〕,中必決眥〔82〕;洞胸達掖,絕乎心系〔83〕。獲若雨獸〔84〕,揜草蔽地〔85〕。于是楚王乃弭節徘徊〔86〕,翱翔容與;覽乎陰林,觀壯士之暴怒,與猛獸之恐懼。徼受詘〔87〕,殫睹眾物之變態〔88〕。
“‘于是鄭女曼姬〔89〕,被阿緆,揄纻縞〔90〕,雜纖羅,垂霧縠,〔91〕襞積褰縐〔92〕,紆徐委曲〔93〕,郁橈溪谷〔94〕。衯衯裶裶〔95〕,揚袘戍削〔96〕,蜚襳垂髾〔97〕。扶輿、猗靡〔98〕, 翕呷萃蔡〔99〕;下摩蘭蕙〔100〕,上拂羽蓋〔101〕;錯翡翠之葳蕤〔102〕,繆繞玉綏〔103〕。眇眇忽忽〔104〕,若神仙之仿佛。
“‘于是乃相與獠于蕙圃〔105〕,媻姍、窣〔106〕,上乎金堤〔107〕;揜翡翠〔108〕,射〔109〕;微矰出〔110〕,纖繳施〔111〕。弋白鵠〔112〕,連駕鵝〔113〕;雙鸧下〔114〕,玄鶴加〔115〕。怠而后發〔116〕,游于清池。浮文鹢〔117〕,揚桂栧〔118〕;張翠帷,建羽蓋;罔瑇瑁〔119〕,鉤紫貝〔120〕;金鼓〔121〕,吹鳴籟〔122〕;榜人歌〔123〕,聲流喝〔124〕,水蟲駭,波鴻沸〔125〕;涌泉起,奔揚會〔126〕。礧石相激〔127〕,硠硠礚礚〔128〕;若雷霆之聲,聞乎數百里之外。將息獠者,擊靈鼓〔129〕,起烽燧〔130〕;車按行,騎就隊〔131〕;纚乎淫淫〔132〕,般乎裔裔〔133〕。
“‘于是楚王乃登陽云之臺〔134〕,怕乎無為〔135〕,憺乎自持〔136〕;勺藥之和具〔137〕,而后御之。不若大王終日馳騁,曾不下輿,脟割輪焠〔138〕,自以為娛。臣竊觀之,齊殆不如。’于是齊王無以為應仆也。”
烏有先生曰:“是何言之過也!足下不遠千里,來貺齊國〔139〕,王悉發境內之士,備車騎之眾,與使者出畋,乃欲戮力致獲〔140〕,以娛左右〔141〕,何名為夸哉!問楚地之有無者,愿聞大國之風烈〔142〕,先生之馀論也〔143〕。今足下稱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夢以為高,奢言淫樂〔144〕,而顯侈靡,竊以為足下不取也。若必所言,固非楚國之美也;無而言之,是害足下之信也〔145〕。彰君惡,傷私義,二者無一可,而先生行之,必且輕于齊而累于楚矣。且齊東陼鉅海〔146〕,南有瑯邪〔147〕,觀乎成山〔148〕,射乎之罘〔149〕;浮渤澥〔150〕,游孟渚〔151〕。邪與肅慎為鄰〔152〕,右以湯谷為界〔153〕;秋田乎青丘〔154〕,彷徨乎海外;吞若云夢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156〕!若乃俶儻瑰瑋〔156〕,異方殊類,珍怪鳥獸,萬端鱗崒〔157〕,充牣其中〔158〕,不可勝記;禹不能名,卨不能計〔159〕。然在諸侯之位,不敢言游戲之樂,苑囿之大;先生又見客〔160〕,是以王辭不復〔161〕,何為無以應哉?”
〔1〕本篇選自胡克家校刻李善注《文選》。《子虛賦》同《上林賦》在《史記》、《漢書》中為一篇,《文選》始分為二。作者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漢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后自求免官而游于梁,依梁孝王。在梁著《子虛賦》。梁孝王死后,回到蜀郡臨邛。后因漢武帝讀《子虛賦》而被召至京,著《天子游獵賦》,前后璧合,即《子虛》、《上林》。后任命為郎,奉命通西南夷。晚年因病免官,家居而卒。司馬相如賦《漢書·藝文志》言二十九篇,今存六篇。《子虛》、《上林》分則為二,合則為一,從構思上說是一個整體。
〔2〕子虛:同“烏有先生”、“亡(wu)是公”都是虛擬人稱。“子虛”、“烏有”、“亡是”義并相近,都是說并無此人。齊:漢初封高祖長庶男劉肥為齊王,“食七十城,諸民能齊言者皆予齊王”。呂后稱制時稍削之,文帝立,盡以高后時所割復與齊。劉肥之孫齊文王卒,無子,國除。后一歲,文帝以劉肥之子分齊為王,齊有七王。吳楚反時,齊王曾受脅迫參與其謀,齊孝王畏罪自殺,景帝乃立其子壽為齊王(懿王)。武帝時主父偃曰:“劉臨淄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巨于長安。”“呂太后時齊欲反。吳楚時孝王幾為亂。今聞齊王與其姊亂。”武帝初年以前齊國情況可見。《史記·齊悼惠王世家》云:“諸侯大國無過齊悼惠王。”《索隱述贊》云:“表海大國,悉封齊王。”則齊楚之國,至武帝初年已屬尾大不掉。司馬相如此賦,非無深意。
〔3〕“王悉發車騎(ji)”二句:《史記》、《漢書》本傳“王”前有“齊”字。“畋”作“田”,下同。《藝文類聚·產業部》下引同。“悉發車騎”《史記》作“悉發境內之士,備車騎之眾”。五臣本《文選》與《類聚》引同。畋(tian):打獵。
〔4〕過:過訪。奼(cha):“詫”之借,五臣本作“詫”。夸耀。
〔5〕亡是公:《史記》與《漢書》作“無是公”。在:原作“存”,據《史記》與《類聚》改。
〔6〕獲:出獵而得。此指所獵獲的禽獸。
〔7〕仆:古代男子自謙之稱。
〔8〕云夢之事:先秦時楚國澤藪名,在長江以北,漢水下游,當今京山、天門、應城、漢川、云夢等縣地,此后面積逐漸縮小,并逐漸向東南方轉移。
〔9〕乘(sheng):輛。
〔10〕選徒:數(計算)兵卒。選徒萬騎:猶言“點了一萬騎兵”。〔11〕罘(fu):捕獸的工具,即覆車,也叫幡車網。彌:滿,遍布。
〔12〕掩:用罘網之類罩住。轔(lin):用車輪輾軋。
〔13〕腳麟:《史記索隱》:“司馬彪曰:‘腳,掎也。’《說文》曰:‘掎,偏引一腳也。’”則“腳麟”是言拽住麟的后腿。麟:一種鹿類的動物。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說:“今并州界有麟,大小如鹿,非瑞應麟也。”
〔14〕鶩(wu):奔馳。鹽浦:海邊鹽灘。
〔15〕鮮:本義為生魚,引申為新鮮生肉。如《左傳·襄三十年》:“惟君用鮮,眾給而已。”割鮮:指打獵休息時割所獲禽獸之鮮肉燒而野食。染輪:指割鮮肉時血污車輪(因割時依車輪而懸掛之)。
〔16〕中(zhong):指射到了目標上。
〔17〕矜(jin):自負賢能。自功:自以為有功。
〔18〕饒樂:富有樂趣。饒:富足。
〔19〕宿衛:在宮中任值宿守衛之官。
〔20〕有無:偏義復詞,指宮禁苑囿中之所有。
〔21〕特:僅僅。
〔22〕盤紆岪(fu)郁:(山勢)逶迤曲折。
〔23〕隆崇崒(luzu):高峻奇險。崒:山高危的樣子。
〔24〕岑崟(cen yin):山高峻貌。
〔25〕日月蔽虧:言山很高,有時把日月都遮擋住。“虧”指擋住了一部分。
〔26〕干:抵,觸,夠著。
〔27〕罷(pi)池:傾斜貌。陂(po)陀:寬廣貌。
〔28〕屬(zhu):連接。
〔29〕丹:朱砂。青:石青。均可作顏料。赭(zhe):赤色的土。堊(e):白土。雌黃:與雄黃同類,又名石黃,即三硫化砷。可制顏料。白坿:石英。
〔30〕碧:青綠色玉石。《說文》:“碧,玉之青美者,從玉、石,白聲。”《漢書》顏師古注“謂玉之青白色者”,乃誤解字之結構所致。
〔31〕照爛龍麟:眾色照耀,鮮亮如龍麟。
〔32〕玫瑰:火齊珠(顏師古注,《一切經音義》卷六)。或曰美玉,或曰石珠,或曰瑯玕”。胡紹煐《文選箋證》曰:“瑯玕亦珠也。……珠多以玉石琢成之。”則眾說雖異,但亦相近。琳:玉名。或曰珠。胡紹煐曰:“古珠皆以玉……名異而實同。”瑉(min):一種似玉的美石。昆吾:一種礦物石。也作“琨珸”、“崐峿”,《史記索隱》引司馬彪說:“崐峿,石之次玉者。《河圖》云:‘流州多積石,名崐峿石,煉之成鐵,以作劍,光明如水晶。’”
〔33〕瑊玏(jian le):一種次于玉的石。玄厲:一種純黑色的可以用來磨刀的石。碝(ruan):似玉的石。《文選》本篇郭璞注引張揖說:“石之次玉者”,“白者如冰,半有赤色。”碔砆(wu fu):即砆石。也是似玉的石。郭璞注:“碔玞,赤地白采,蔥蘢白黑不分。”也作“武夫”。
〔34〕衡:也作“蘅”,即杜蘅。芷:白芷。若:杜若。并香草名。
〔35〕芎(xiong qing):多年生草本,葉秋芹,秋開白花,根莖可入藥。菖蒲:多年生草本,生于水邊,葉上有脊,細長如劍形。
〔36〕江蘺:一本作“茳離”。即大葉芎。蘼蕪:芎的苗,葉有香氣。
〔37〕諸柘(zhe):甘蔗。巴苴(ju):巴蕉。
〔38〕陁(yi)靡:邪長。郭璞注引司馬彪曰:“陁靡,邪靡也。”《漢書》“陁”作“阤”,音同。
〔39〕案衍壇曼:皆地勢平寬貌。
〔40〕緣:沿著。
〔41〕限:界線,邊緣。此處作動詞用。巫山:在云夢澤一帶。《輿地紀勝》曰:“陽臺廟在漢川縣南三十五里陽臺山上,即宋玉為《高唐賦》處。”此巫山即陽臺山。
〔42〕葴(zhen):馬藍。菥(si):《史記》作“”,《漢書》作“析”,一種似燕麥的草。《廣志》云:“涼州地生析草,皆如中國燕麥。”苞:一種草,與茅相似,可以用來織席、編屨。荔:似蒲而小,根可制刷子。
〔43〕薛:即蕭,雙聲假借。張揖曰:“薛,藾蒿也。”莎(suo):蒿的一種,其根叫香附子。一名雀頭香。青薠:似莎而大,生江湖。
〔44〕埤:通:“卑”。《史記》集解本作“卑”。卑濕:低濕。藏莨(zang lang):狼尾草。俗名狗尾巴草。蒹(jian):荻葦。葭(jia):蘆葦。
〔45〕東蘠(qiang),水蓼。“蘠”,《史記》作“薔”。其結實形尖而扁,似葵子,可食。彫胡:菰米。
〔46〕觚(gu)盧:《史記》作“菰盧”,音義同。方以智《通雅》以為指菰茭、蘆筍。
〔47〕菴(an)閭:青蒿。《政類本草》卷六引《圖經》:“菴閭子,春生,苗葉如艾蒿,高三二尺。七月開花,八月結實。”又云:“菴,草屋也。閭,里門也。此草乃蒿屬,老莖可以蓋覆庵閭,故以名之。”軒于:蕕草(《史記集解》引《漢書音義》說)。《證類本草》卷十一引陳藏器說:“蕕草,生水田中,似結縷,葉長,馬食之。”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六:“莖頗似蕙而臭。”
〔48〕不可勝圖:數不勝數。圖:計。《公羊傳·莊十三年》:“君不圖與?”注:“圖,計也。”
〔49〕外:指池水表面。發:開放。菱華:菱的花,色白,四瓣。
〔50〕內:涌泉清池之內。鉅:同“巨”。
〔51〕蛟:古代傳說中的無角龍,鼉 (tuo):一名鼉龍,又句豬婆龍。四足,背尾有鱗甲,似蜥蜴而身大,體長六尺至丈余。力猛。皮可以蒙鼓。
〔52〕瑇瑁(dai mei):爬行動物,形狀像龜,產于熱帶海中,甲殼可以作裝飾品。黿(yuan):大鱉,背青黃色,頭有疙瘩,俗稱癩頭黿。
〔53〕陰林:幽深的樹林。
〔54〕楩(pian):即今黃楩木。長于南方,質地堅密,為建筑良材。豫章;木名,樟類良材。
〔55〕檗(bo):黃蘗。皮可作顏料。離:山梨。《爾雅》:“梨,山樆。”《玉篇》:“樆,山梨也。”郝懿行曰:“梨生人家者梨,生山中者名樆。”《說文》無“樆”字,當作“離”。朱楊:河柳。也叫“檉”,高丈余,夏秋兩季開紅白小花。
〔56〕樝(zha):同“楂”。即今鐵梨,果實黃赤而圓,肉堅,酸澀,入湯煮熟則甜滑。梬(ying)栗:又名梬棗、丁香柿。似柿子而小,甘隴一帶叫軟棗。
〔57〕柚(you):常緣灌木,果實與橘、橙相類而較大,色正黃、皮厚。
〔58〕其上,承接上文,指樹上。“有”字下五臣本有“赤猿玃猱”,《史記》作“赤猨蠼蝚”。鹓(yuan):鸞鳳之屬。孔:孔雀。鸞:鸞鳥。此處皆借以言云夢北部森林中奇禽異獸人所罕見者盡有之。
〔59〕騰遠:一種善于憑借樹枝等凌空騰躍的猿類。“騰遠’即‘騰猿”,“猿”“遠”字相近。射(ye)干:郭璞注:“似狐,能緣木。”法云《翻譯名義·畜生篇》曰:“悉伽羅,此云野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黃,如狗,群行,夜鳴如狼。”
〔60〕蟃(wan)蜒:據《廣韻》,字當作“獌狿”。郭璞曰:“大獸似貍,長一尋(按:原作:“長百尋”,蓋傳抄之誤。孫偭云:“獌狿,大獸名,長八尺。”八尺即一尋)。犴(chu an):一種猛獸名。
〔61〕(zhuan)諸:即專諸(?—公元前515),春秋時吳國猛士,曾替吳公子光刺殺吳王僚。
〔62〕手格:空手搏擊。格:搏擊。
〔63〕馴駮之駟:四匹馴服的毛色不純的馬。馴:馴服。駮:同“駁”,毛色不純的馬。駟:合駕一車的四匹馬。
〔64〕雕玉之輿:雕刻精致、上面鑲嵌有玉石的車子。
〔65〕靡:同“麾”(hui),義同“揮”。魚須之橈(nao)旃(zhan):魚須喻旗上緣之旒穗。橈:曲。旃:曲柄的旗。
〔66〕曳(ye):搖。明月之珠旗:以明月珠為綴飾的旗。
〔67〕建:豎起。干將:刀劍鋒利的樣子。《廣雅疏證·釋器》:“干將為利刃之貌,故又為劍戟之通稱。……自《吳越春秋》以干將為吳人,遂致紛紛之說。”古者工匠勒其名于器具之上,干將當是著名工匠之名號,后遂成善鑄劍戟者之通名和名劍之名。也仍用以形容劍戟鋒刃之利。
〔68〕烏號(hao):本是柘木之名,因以稱柘木做成的弓。柘木密致堅韌,所做的弓彈性好而力大。又因其木色黃,木汁可染赤黃色,故傳說黃帝之弓為烏號之弓”。雕弓:上面刻有花紋圖案的弓。
〔69〕夏服之勁箭:夏后氏之利箭。夏后氏有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服,箭袋。“夏服之勁箭”意為夏后氏箭袋中裝的利箭。
〔70〕陽子:孫陽。字伯樂,秦穆公之臣,善御。驂乘:陪乘。
〔71〕孅(xian)阿:古之善御者。又傳說是月御。
〔72〕“案節”二句:言尚未完全放開奔馳,即已陵轢狡捷的野獸。案節,指馬行緩慢而有節奏。未舒,未展開奔馳。陵,陵轢,從上面輾過去。
〔73〕蹴(cu):踢。蛩(qiong)蛩:傳說中獸名。《史記》作“邛邛”。《漢書》注引張揖曰:“蛩蛩,青獸,狀如馬。”
〔74〕轔(lin):輾。距虛:野獸,驢騾之屬。
〔75〕“軼(yi)野馬”二句:超越野馬、陶駼,以車軸撞擊之。兩句互文見義。軼,超越。(wei),車軸頭,此處用為動詞。騊駼,《字林》云:“北狄良馬也。一曰野馬也。”古所謂“天馬”,即指未經馴養的野馬。
〔76〕遺風:千里馬名。
〔77〕騏(qi):白色而有蒼艾色花紋的馬。游騏:非馴養之騏馬。
〔78〕倏眒(shu shen):奔逐迅速貌。如左思《蜀都賦》:“鷹犬倏眒。”倩浰(qian li):迅疾貌。
〔79〕猋(biao):疾風。今通作“飆”。
〔80〕星流:形容追逐野獸的人馬如流星一樣快。霆:閃電。《漢書》作“電”。〔81〕弓:拉弓。
〔82〕中(zhong)必決眥(zi):必射中其目,使其目眶綻裂。決:裂開。眥:目
眶。
〔83〕“洞胸”二句:箭鏃穿過胸部而從腋下射出,射斷了連著心臟的經絡。洞:貫穿。掖:同“腋”。心系:連著心臟的血脈經絡。
〔84〕獲:收獲。雨獸:形容野獸多得像下雨從天上掉下來一樣,滿地都是。〔85〕揜(yan):遮蓋。
〔86〕弭(mi)節:按節徐行。
〔87〕徼(jiao):攔遮、截當。(ju):疲極,此處指被追疲極的野獸。受詘:收取力盡不能再跑的禽獸。
〔88〕殫(dan):盡。變態:指動物被獵獲時的各種姿態。
〔89〕鄭女:鄭國的女子。鄭處南北商賈交會之地,其女善唱流行新曲。曼姬:即美女。曼:皮膚細膩的樣子。如楚辭《天問》:“平脅曼膚。”
〔90〕二句言披著細繒和細布的上衣與披風,曳著纻麻布和細白生絹的長袖。被,同“披”。阿,細繒。緆(xi),細布。揄(yu),揮,曳。纻(zhu),麻織成的布。縞(gao),細白的生絹。
〔91〕雜纖羅:裝飾著細致的羅綺。霧縠(hu):輕薄如云霧的薄紗。
〔92〕襞(bi)積:衣裙上的褶子。褰縐(qian zhou):縮疊。此指上下折疊成的褶裥。褰:提起,褶起。
〔93〕紆(yu)徐委曲:形容衣裳上皺褶的紋理彎曲好看。紆徐:從容寬舒貌。委曲:曲折輾轉貌。
〔94〕郁橈溪谷:緆縞羅縠之屬輕軟多褶紋,有如布滿溪谷。郁橈:深曲貌。
〔95〕衯(fen)衯裶(fei)裶:衣長而飄動貌。“衯衯”義同“紛紛”,“裶裶”義同“蜚蜚”。此用以形容衣裙,故字從“衣”。
〔96〕袘(yi):衣裙之下緣。戍削:衣裙邊緣整齊貌。
〔97〕蜚襳(fei xian):衣上長帶隨風飄起。蜚:同“飛”。襳:衣上裝飾性長帶。垂髾(shao):帶端剪成燕成燕尾形的絲線垂著。髾:本義為發尾,兩邊長,以帛續旐亦作燕尾形,衣帶端之絲線也作燕尾形,因其形亦稱之為“髾”。
〔98〕扶輿、猗(yi)靡:衣裙擺動、體態婀娜之貌。《淮南子·修務》:“今鼓舞者扶於猗那。”《上林賦》:“垂條扶於。”“扶輿”即“扶於”,“猗靡”即“猗那”。胡紹煐曰:“枝條謂之扶於,亦猶猗那,故體態謂之扶輿,亦謂之猗靡。”
〔99〕翕(xi)呷(xia)萃蔡:因風吹和人行走衣服發出窸窸窣窣和嘩啦嘩啦的響聲。張揖曰:“翕呷,衣起張也;萃蔡,衣聲也。”
〔100〕摩:撫摸,摩擦。
〔101〕羽蓋:用羽毛綴飾的車蓋。
〔102〕錯:錯雜。翡翠:一種鳥。雄者羽為紅色,名翡,雌者羽為綠色,名翠。葳蕤(wei rui):繁盛的樣子。這里是形容羽毛的頭飾。
〔103〕繆:此處同“繚”。綏(rui):本義為帽纓末稍部分(纓結于頷下,垂者名綏),此處指女子頭上所飾纓綏,乃以玉珠串起纏繞而成。
〔104〕眇(miao)眇:猶緲緲。眾女以輕縠薄縞罩之,隨意行走,衣帶飄拂,如云如霧,故曰:“緲緲忽忽”。
〔105〕獠(liao):夜獵。此處指打獵。
〔106〕媻(pan)姍、窣(bo su):皆謂搖擺緩行之貌(參胡紹煐說)。媻姍,同“蹣跚”。窣,匍匐而行。此處指有時身體失去平衡時以手扶地。
〔107〕金堤:堅固的河堤。
〔108〕揜(yan):同“掩”。其義通“罨”,指網從上掩之以捕取。
〔109〕(jun yi):雉一類的鳥,其羽毛呈五彩。
〔110〕微矰(zeng):很細的系有生絲的短箭,射飛鳥所用。出:射出。
〔111〕纖:原作“孅”,同“纖”。《史記》與五臣本作“纖”,今據改。繳(zhuo):矰后所系生絲線。施(yi):曳,延續,延展。
〔112〕弋(yi):用矰射。鵠(hu):天鵝。
〔113〕駕(jia)鵝:野鵝。
〔114〕鸧(cang):鸧鴰。一種水鳥,似鶴,蒼青色。下:指被射下。
〔115〕玄鶴:黑色的鶴。加:箭加于其身。
〔116〕發:出發。
〔117〕浮:指泛舟。文鹢:加彩繪雕飾的船。鹢(yi):一種水鳥,似鷺而大,羽色蒼白,善高飛。古代君王所乘船,其首有鹢首。后代以鹢為舟之代稱。文:文彩。
〔118〕揚桂栧(yi):高舉起桂木作的般槳。栧:同“枻”。“桂”原作“旌”,《史記》作“桂”。王念孫曰:“‘桂栧’謂以桂為楫,猶《楚辭》言‘桂櫂兮蘭栧’也。‘浮文鹢’,揚桂栧;張翠帷,建羽蓋’,皆相對為文。”王說是,今據改。
〔119〕罔:借為“網”。此處用為動詞,用網捕。
〔120〕鉤:釣。《史記》、《漢書》作“釣”。
〔121〕摐(chuang):擊。金鼓:鉦。鐃鈸一類的樂器。
〔122〕籟:簫。
〔123〕榜人:船夫。榜:船。
〔124〕流聲:悠揚的歌聲。喝(ye):聲音悲咽,嘶啞。此形容船夫所唱民歌,所謂“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也。
〔125〕波鴻沸:指天鵝大雁之類水鳥驚起叫著亂飛。波鴻:概指大雁之類水鳥。此句與上“水蟲駭”相對,上句言水中魚鱉之類驚駭奔走,下句言水上的鴻鵠之類喧嚷亂飛。
〔126〕“涌泉起”二句:指波濤相激蕩而匯合。奔揚:指波濤(日人中井積德
說)。
〔127〕礧(lei)石:眾石。儡:堆積。
〔128〕硠硠礚礚(lang ke):石頭因水之沖擊相撞的聲。
〔129〕靈鼓:一種六面鼓(見《周禮·地官 ·鼓人》鄭玄注)。
〔130〕起烽燧:燃起火把。烽指束草于長木之端者,燧指積薪,必要時點燃。古者”烽主晝,燧主夜。”此處偏指烽。
〔131〕騎(ji):備有鞍轡的馬。此處指騎馬者。就:歸于。
〔132〕(xi):連屬貌。淫淫:漸進貌。
〔133〕般(pan):逶迤延伸。裔裔:流行貌。
〔134〕陽云之臺:原作“云陽之臺”。據《史記》、《漢書》及五臣本改。宋玉《大言賦》、《小言賦》皆作“陽云之臺”。陽云之臺即陽臺,在云夢南巫山之下。
〔135〕無為:指內心泰然無事。怕:恬淡貌。
〔136〕憺:安靜貌。今通作“澹”,安靜無事之貌。自持:保持平靜的心情。
〔137〕勺藥:即調和、調料(植物香料調味品的粉末)。文穎曰:“五味之和也。”具:備。御:進食。
〔138〕脟(luan):通“臠”。切成塊狀的魚肉。輪焠(cui):在車輪間烤炙之。郭嵩燾曰:“‘脟割輪焠’,正謂割取臠 ,就輪間炙而食之。此蓋以譏上‘割鮮染輪’之說也。”上句言“曾不下輿”,則郭說是也。
〔139〕貺(kuang):惠賜。此處猶今言“賞光”。〔140〕戮(lu)力:并力、勉力。致獲:獲得野獸。
〔141〕左右:左右之人。此處代指楚使子虛。
〔142〕風烈:指美好的風俗和光輝的業績。
〔143〕先生之馀論:您先生很多高論中的一點。
〔144〕奢言:大言。淫樂:過分的游樂活動。
〔145〕害:妨害,損傷。信:誠實、信譽。
〔146〕陼:同“渚”。鉅:此處同“巨”。東陼鉅海:東面以大海邊為渚(猶言東臨大海)。
〔147〕瑯邪(ya):山名,在今山東諸城縣東南五十里,其山三面為海,西南與陸地相連。
〔148〕觀:游觀。成山:在今山東榮城縣東。成山及上句的瑯邪皆秦始皇二十八年巡行所至。
〔149〕之罘(fu):山名。三面環海,一徑南通。在今山東煙臺市以北。
〔150〕渤澥(xie):指渤海。郭璞注引應劭曰:“渤澥,海別枝也。”即大海延伸入陸地中的部分。
〔151〕孟渚:古澤藪名,在今河南商丘市東北。
〔152〕邪:同“斜”。肅慎:古國名,在今黑龍江、吉林、遼寧諸省地域以內。
〔153〕右:當為“左”字之誤。古代言地域之左右前后,皆以面南時方位言之。李善注已指出其誤。梁章鉅、朱珔、高步瀛并有說。湯(yang)谷:傳說中日出之處。此處指東面大海。
〔154〕田:同“畋”,打獵。青丘:古國名,傳說其地有九尾狐。胡紹煐、高步瀛以為指遼東、高麗一帶地方,非是。今考定為今山東蓬萊以東之長島。
〔155〕蒂(di)芥:比喻細小的東西。蒂,花、瓜果與枝莖相連的部分。芥:一種植物,其籽可用于榨油或碾作調味品。籽的顆粒很小。
〔156〕俶儻(ti tang):同“倜儻”,不平凡。瑰瑋:謂事物珍貴奇異。
〔157〕鱗崒(cui):如魚鱗般集合到一起。
〔158〕充牣(ren):充滿。
〔159〕“禹不能名”二句:言其種類眾多。傳說禹任治水之事,別九州,“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史記·夏本紀》),廣見博識。卨(xie),典籍中也寫作“契”堯時任司徒之職,而司徒以測算為特長。
〔160〕見客:被看作賓客。
〔161〕辭:言詞。復:回答。
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在漢代騁辭大賦的創作上有典范作用,此后的《兩都》、《二京》等皆“依樣畫葫蘆”,遂形成京苑賦的一個結構特征。清人程延祚《騷賦論·中》云:“《子虛》、《上林》,總眾類而不厭其繁,會群采而不流于靡,高文絕艷,其宋玉之流亞乎?”說明了本篇的特色。本篇描寫場面宏大而層次分明。雖長篇鋪排,但將描寫自然環境與寫人的活動結合起來,將概括敘述同具體場面、細節的描寫結合起來,而且角度時時變換,尤能注意到事物的對立統一美。如寫云夢澤景象,寫“上干青云”的崇山峻嶺,也寫“下屬江河”斜坡曲岸;寫平原廣澤的花草眾物,也寫高丘陰林的樹木深林,等等。水陸、上下、燥濕、飛禽走獸,萬象畢具,眾彩紛呈。構架的宏偉、敘述的整齊、語言的豐富多彩三者結合在一起。故欲了解漢賦的特色,應先讀《子虛》、《上林》。
上一篇:《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節選)》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魯迅·孔乙己》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