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國語》·勾踐滅吳》原文、賞析、鑒賞
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2〕,乃號令于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3〕,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4〕。”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5〕,冬則資絺〔6〕,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7〕。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8〕。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9〕?”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10〕,何后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遂使之行成于吳〔11〕。
曰〔12〕:“寡君勾踐乏無所使〔13〕,使其下臣種〔14〕,不敢徹聲聞于天王〔15〕,私于下執事曰〔16〕: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17〕,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18〕,請勾踐女女于王〔19〕,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國之寶器畢從〔20〕。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21〕! 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22〕,系妻孥〔23〕,沈金玉于江〔24〕,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25〕,乃必有偶〔26〕,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27〕,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28〕?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29〕,其孰利乎〔30〕?”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31〕,子胥諫曰〔32〕:“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33〕。三江環之〔34〕,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于是矣〔35〕。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36〕,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37〕。”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38〕,曰:“子茍赦越國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將進之。”太宰嚭諫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39〕。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40〕。
勾踐說于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41〕,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42〕。”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43〕,宦士三百人于吳〔44〕,其身親為夫差前馬〔45〕。
勾踐之地,南至于勾無〔46〕,北至于御兒〔47〕,東至于鄞〔48〕,西至于姑蔑〔49〕,廣運百里〔50〕。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51〕,曰:“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52〕。”令壯者無取老婦〔53〕,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54〕,公令毉守之〔55〕,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56〕,生二人公與之餼〔57〕。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58〕;支子死〔59〕,三月釋其政,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60〕。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61〕,納宦其子〔62〕。其達士〔63〕,絜其居〔64〕,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65〕。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66〕。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67〕,國之孺子之游者〔68〕,無不也〔69〕,無不歠也〔70〕,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71〕,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于國〔72〕,民俱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73〕,今越國亦節矣〔74〕,請報之〔75〕。”勾踐辭曰:“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76〕!請姑無庸戰〔77〕。”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內〔78〕,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79〕。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80〕,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81〕,欲其旅進旅退〔82〕。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83〕;進不用命〔84〕,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果行〔85〕,國人皆勸〔86〕。父勉其子〔87〕,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吾君也,而可無死乎〔88〕!”是故敗吳于囿〔89〕,又敗之于沒〔90〕,又郊敗之〔91〕。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勾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92〕;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93〕,吾與君為二君乎〔94〕!”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矣〔95〕,君若不忘周室〔96〕,而為敝邑宸宇〔97〕,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將殘汝社稷〔98〕,滅汝宗廟。’寡人請死。余何面目以視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99〕。”遂滅吳。
〔1〕《國語》是一部分國記事的史書,共二十篇,計七萬多字,記言多于記事,成書時代當與《左傳》相近。本文選自《國語·越語上》,據中華書局《國語集解》本。題目是另擬的。春秋后期吳越兩個大國的乘勢崛起及其相互間的爭霸斗爭,是當時廣有影響的大事件,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經驗教訓。本篇所述越王勾踐在暫時失利的情況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一舉滅吳,就是一段著名的歷史故事,至今仍能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寶貴的借鑒。
〔2〕勾踐:越王允常之子,前496—前465年在位。前494年,被吳王夫差在夫椒戰敗,退保會稽。棲:居住,停留。會稽:山名,在今浙江紹興東南。
〔3〕昆弟:兄弟。國子姓:指國中百姓。子姓:猶子民,即百姓。
〔4〕共知:共同掌管。
〔5〕賈(gu)人:商人。資:積蓄,儲備。皮:指御寒的皮衣之類。
〔6〕絺(chi):細葛布,做夏衣用。
〔7〕乏:匱乏,缺少。
〔8〕“夫雖無”三句:雖無外患,但文臣和武將,不能不注意培養、選擇。四方之憂,指外部敵人的侵擾。爪牙之土,指可供驅遣的武勇將士。
〔9〕無乃后乎:恐怕太晚了吧?
〔10〕子大夫:對文種的敬稱。子:您。
〔11〕行成:進行議和。
〔12〕曰:表示其下的一段文字是文種對夫差說的話。“曰”的主語是文種。
〔13〕乏無所使:缺少人材,無可供派遣的人。
〔14〕下臣:猶所謂“小臣”,文種的謙稱。
〔15〕“不敢”句:意思是不敢直接把話講給您聽。徹:直達。天王:指夫差。
〔16〕下執事:指吳王下面管事的臣。
〔17〕師徒:指軍隊。辱君:這里有屈駕前來的意思,指吳國對越國的進攻。
〔18〕賂君之辱:意思是以禮物答謝吳王的屈駕光臨。賂:送財物給人而有所要求。
〔19〕“請勾踐”句:請允許把勾踐的女兒充作吳王的女奴。第二個“女”字讀去聲,作動詞用,充當女奴的意思。下兩句同此。
〔20〕畢從:全部隨同奉獻。
〔21〕左右:隨意處置的意思。
〔22〕焚宗廟:焚毀越國的祖廟。按此句連同以下幾句是表示,如果求和不成,越國將作拼死的戰斗。
〔23〕系妻孥(nu):捆縛妻子兒女。
〔24〕“沈金玉”句:將金玉沉入江中,不讓吳國得到越國的珠玉。
〔25〕致死:效死,即拼命。
〔26〕乃必有偶:意思是人人拼死而戰,一人必抵兩人之用。偶:兩個。
〔27〕事君:侍候您。有意婉轉的措辭,實際是說與夫差作戰。
〔28〕“無乃”句:意思說若是越國決死而戰,豈不就使得您所愛的越國之民眾、財貨受到損失了嗎?按:這也是表面討好夫差而實際有所威脅的話。
〔29〕“與其”二句:與其殺掉這些人(指越人),還不如得到這個國家(指越國)啊。
〔30〕其:指上述兩種做法。孰利乎:哪樣做更有利呢?
〔31〕夫差:吳王闔閭之子,前495一前473年在位。聽:指聽從文種的話。成:議和。
〔32〕子胥:吳國大夫伍員的字。
〔33〕“仇讎”句:彼此仇視、敵對和爭戰的國家。讎,同“仇”。
〔34〕三江:指環繞著吳、越兩國的長江、錢塘江和浦陽江。
〔35〕不可改于是:指吳、越這種不能并立的形勢是不可改變的。
〔36〕上黨之國:指北方陸居的國家。上,高。黨,所,地方。
〔37〕無及:來不及。已:同“矣”。
〔38〕納:送給。太宰嚭(pi):吳國太宰(官名),名嚭。
〔39〕服之:使其降服。
〔40〕去之:離開越國(指撤軍)。
〔41〕執讎:結仇。
〔42〕更:改變,改正。
〔43〕卑事夫差:自甘卑賤地去服事夫差。
〔44〕“宦士”句:派遣三百名士人到吳國去充當臣仆。宦,指臣仆。
〔45〕其身:指勾踐本人。前馬:在馬前開道的人。
〔46〕勾無:山名,在今浙江諸暨以南。多本作“句無”,“句”同“勾”。
〔47〕御兒:地名,在今浙江嘉興。
〔48〕鄞(yin):今浙江鄞縣。
〔49〕姑蔑:地名,在今浙江龍游縣以北。
〔50〕廣運:指越國疆域。東西為“廣”,南北為“運”。
〔51〕致:招致,招集。
〔52〕帥:率領。二三子:意思是你們這些人。蕃:繁殖。指增殖人口。
〔53〕取:同“娶”。
〔54〕免:同“娩”,分娩。
〔55〕毉:同“醫”。守之:指守護婦人生產。
〔56〕母:指乳母。
〔57〕餼(xi):食物。
〔58〕“當室者”二句:嫡子死了,免其父三年賦役。當室者,承家人,指嫡子。政,通“征”,指賦役等。
〔59〕支子:庶子。
〔60〕如其子:就像對待嫡子一樣。
〔61〕疹(chen):通“疢”,一種熱病,“疾疹”泛指一般病疾。貧病:貧困的意思。
〔62〕納宦其子:意思是把他們的兒子納入官府,加以教養、供給口糧。
〔63〕達士:有名望的人。
〔64〕絜其居:幫他們把住房收拾得很干凈。絜:同“潔”。
〔65〕摩厲:同“磨礪”,有教導、勸勉的意思。義:指正當的道理。
〔66〕廟禮之:在宗廟中接待。意思是稟告祖先,以示隆重。
〔67〕稻與脂:稻米與肉類。行:指到各處巡行。
〔68〕孺子之游者:年輕人中的流浪者。孺子,原指未成年者,這里泛指年輕人。游者,流浪無歸的人。
〔69〕(bu):通“哺”,給東西吃。
〔70〕歠(chuo):給水喝。
〔71〕其身:指勾踐自己。按以下兩句寫勾踐及其妻子親自參加勞動,自食其力。
〔72〕不收于國:不向國人收賦稅。
〔73〕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使我們國君在諸侯國面前蒙受恥辱。
〔74〕節:有節度。指社會各方面已有正常秩序。
〔75〕報之:指向吳國復仇。報:報復,報仇。
〔76〕“如寡人者”句:像我這樣的人哪里懂得恥辱呢。是表面自謙的話。
〔77〕姑:暫且。無庸:不用。
〔78〕四封:四境。封:疆界。
〔79〕志行:志向行為。少恥:指缺乏羞恥之心。
〔80〕“今夫差”句:穿著水犀皮所制戰甲的士卒有十萬三千人。是說夫差兵多,裝備也好。水犀,犀牛之一種,皮可制甲。億,古代十萬。有,又。
〔81〕匹夫之勇:不用智謀,僅憑個人勇氣。
〔82〕旅進旅退:一同進一同退。旅:俱。
〔83〕常賞:定賞。國家規定的賞賜。下文“常刑”之“常”,義仿此。
〔84〕用命:遵從命令。
〔85〕果行:竟行,指終于出兵伐吳。
〔86〕勸:互相勉勵。
〔87〕勉:勸勉,鼓勵。
〔88〕“孰是”二句:這樣的國君啊,誰能不拚死為他效勞呢!
〔89〕囿:水名,即笠澤,在今太湖一帶。
〔90〕沒:吳國地名,所在處不詳。
〔91〕郊敗之:敗之于吳國都城姑蘇(今江蘇蘇州)的郊外。
〔92〕不受命:指沒有按天命行事。
〔93〕達:遣送。王:指夫差。甬、句東:也稱甬東,即今浙江定海東北的海島。
〔94〕“吾與君”句:我和你就像兩個國君一樣,如何?
〔95〕禮先壹飯矣:從禮節上說已對你先有過一點恩惠了。指以前曾準許越國講和。壹飯,形容小的恩惠。
〔96〕不忘周室:意思是看在周王室的份上。按吳王與周王同是姬姓,為同
宗。
〔97〕敝邑:指吳國。宸宇:屋邊簷下,引申有庇護、照顧的意思。
〔98〕殘:毀壞。社稷:祭土神、谷神處,立國的象征和標志。
〔99〕其次也:意思是請居住到吳國來吧!次,舍,進駐。
《國語》一書以記言為主,敘事往往不如《左傳》生動,但本篇卻能借助對話顯示不同人物特征,表現人物之間的聯系和矛盾沖突,從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文字本身也較淺明流暢。
上一篇:《漢代文學·趙壹·刺世疾邪賦》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夏衍·包身工》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