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xué)·張繼·楓橋夜泊》原文、賞析、鑒賞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2〕
〔1〕《楓橋夜泊》是張繼的名作,題一作《夜泊楓江》。楓橋,在蘇州城西,距閶門十里,橫跨運河灣,古時為水路交通的重要停泊處。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樊)人,一說南陽人。天寶十二年進士,歷任鹽鐵判官、檢校詞部員外郎,世稱張詞部。其詩寫景狀物清麗自然,富有韻味。有集一卷,存詩四十余首。
〔2〕寒山寺,在楓橋東,建于南朝梁代,因唐初詩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修行,于唐代命名為寒山寺。唐代僧寺有夜半鳴鐘的制度。蘇州西南有姑蘇山,因別稱蘇州為姑蘇。
這首七絕以白描手法描寫江南深秋霜天夜泊的冷清景色,寺院鐘聲打破寂靜,引發(fā)游子的情懷則妙在不言之中。前兩句十四個字,連寫了六個意象:落月、啼鴉、霜天、江岸的楓樹、漁船的燈火、失眠的旅人;由遠(yuǎn)(月)而近(漁火),由視角(月、楓)、觸覺(霜冷)而聽覺(烏啼);靜中有動(明月初落而林鴉驚啼)而復(fù)歸于難耐的靜寂(秋霜滿空,伴漁火而難以成眠)。六個意象連續(xù),寓情于景,突出了游子孤獨的愁懷。后兩句只寫在無邊寂冷、無盡孤愁中于客船上聞山寺夜鐘,萬籟寂靜之中寺鐘悠揚回蕩,無限神韻,由代代讀者所品味,所思索……
這首詩廣泛流傳,傳入日本后也幾乎家傳戶誦。明文徵明寫成詩碑,拓片遍及全世界,以致使尋常無奇的楓橋和寒山寺成為名聞中外的游覽勝地,連那口大鐘也成為勝景。
上一篇:《林語堂》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先秦文學(xué)·《詩經(jīng)》·柏舟(鄘風(fēng))》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