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原文、賞析、鑒賞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1〕這首詩寫于公元697年。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東征契丹,軍中多次直諫,進獻破敵計謀,不但不被采納,反而由隨軍參謀降職為軍曹。在武攸宜的錯誤戰略指揮下,結果唐軍連敗。陳子昂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又稱薊丘)。幽州,戰國時屬燕國,燕昭王執政后,為振興國家,抗御強大的齊國,筑黃金臺,置金于臺上,廣招天下人才,樂毅等豪杰之士應招而來,昭王親為推轂。國勢日盛,樂毅麾師伐齊,連克齊城七十余座。陳子昂登幽州臺,想到的就是古人的這個故事,再想到自身遭遇的種種打擊,不禁悲從中來,慷慨悲吟,寫下這首詩。
這首登臨眺遠之作,無一字寫登臨,也無一字寫景色,而抒寫心情和抱負。詩人獨立蒼茫,面對無垠的宇宙,想象歷史的過客,古時明君待賢以禮,賢臣大展抱負,令人欽慕,往者已矣,已不得見;后世當有明君重用賢才,人生短促,難以等待。天地無窮,歲月如流,功業難就,使詩人感慨悲愴,難以自持。短短四句詩,俯仰古今,目極天地,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中,表抒了懷才不遇、生不逢時、胸懷大志而報國無門的悲憤、郁悶和無限孤獨的情懷?!短圃娍臁氛f此詩“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詩中的情感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在藝術上,本詩也表現了陳子昂詩的語言剛健質樸,節奏流暢而抑揚,氣勢雄渾蒼涼。體式基本是五言,后兩句雖有六字,中間各有一個襯字(之、而),使節奏上多一個停頓,音節就富有變化。詩人不用五言詩通常所用的上二下三句式,而用上三下二的別扭句式(即一個單音節詞起領),并且用的入聲韻,都適合他內心的抑郁不平之氣。過去選家把這首詩歸入五言古詩。陳子昂既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即是五言詩,為了加強藝術效果,他也改換句式,并且加襯字,他寫的是自由詩。
上一篇:《明代文學·王世貞·登太白樓》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明代文學·戚繼光·登舍身臺》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