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1]》原文、賞析、鑒賞
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2]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3]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4]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5]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6]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7]
[1]唐天寶十三年九月,安西北庭節度使封長清受命西征播仙(今新疆左末城),作者當時在封長清幕下任判官,寫了這篇歌行體的送行詩。走馬川,即今新疆的車爾臣河,距播仙城五百里,是西征播仙的必經之地。封長清這時被朝廷加銜御史大夫,所以詩題作《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2〕“君不見”三句:首句舊本作“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注家或以為“行”作“往”解,或以為是衍文。今人研究,從韻腳來看,全詩逐句用韻,三句一換韻,川、邊、天為韻,與下文用韻例合;從辭意來看,用“行”字不順,當是衍文,可以從正文刪去。雪海,大沙漠。黃入天,一片黃色無邊無際延伸到天邊。
〔3〕“輪臺九月”三句:輪臺,當時是封長清節度使府駐地,出征由這里出發。石亂走,形容風推動大石滾動。三句寫出征時夜風狂吼,風力推動滿川大石滾動。
〔4〕“匈奴草黃”三句:匈奴,漢時對西北少數民族的通稱,這里指播仙部族。西北各族當時以游牧為主,秋季草黃,不再放牧,也正是馬壯之時,多在入秋后集結向漢族地區侵擾。這次封長清西征,就是因為播仙族發動對唐王朝的叛亂戰爭。金山,即阿爾泰山,突厥語稱金為阿爾泰,所以意譯為金山。漢家大將,指封長清,唐詩多以漢代唐。三句寫出征原因,秋天馬肥,播仙部族挑起戰爭,將軍出師西征。
〔5〕“將軍金甲”三句:金甲,銅制鎧甲,較鐵甲輕便、堅韌、耐用而美觀,高級軍官作戰時使用。戈相撥,行軍人多而迅速,兵器互相碰撞。三句寫將軍率領大軍迎著如刀的大風夜行軍。
〔6〕“馬毛帶雪”三句:五花連錢,唐時考究馬的裝飾,把馬鬃梳剪為花瓣形成五瓣的稱五花馬;馬的毛色和花紋形成連錢圖案的稱連錢驄。這里泛指將士們的戰馬。檄(xi),聲討敵人的文告。草檄,起草討敵檄文。三句寫到達前線時馬身上冒著的熱氣結成冰,立即烘硯起草檄文。
〔7〕“虜騎”三句:虜騎,指敵方騎兵。短兵,指刀劍類短武器,步兵所用。接,交鋒接戰。車師,唐安西都護府所在地,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佇,久立等候。獻捷,獻上俘虜和繳獲的物資。三句是預祝的話:敵人騎兵聞風喪膽,步兵不敢接連,當在都護府門前恭候凱旋。
這是一篇送征壯行的七言歌行,這類詩篇多以鼓舞士氣、揚我軍威、預祝勝利為主題。本篇的特點在于,它以邊塞極為惡劣的自然環境來反襯出征將士堅苦卓絕的戰斗豪情。詩人把西北大自然卷地蔽日的風沙、滿川滾動的碎石、汗凝成冰的奇寒,描寫得驚心動魄,而迎著風刀割面的風雪夜行軍馳赴前線的將士,正是正義之師。作者對邊塞風光和軍營生活都有深切的體驗,時而大筆勾勒,時而抓住典型細節具體描繪,寫得場面宏偉,情景逼真,氣勢壯闊,筆力剛勁。上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特點是“奇而婉”,這一篇的特點則是“壯而奇”,是岑參邊塞詩的雙絕。
上一篇:《宋代文學·張炎·解連環》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宋代文學·文天祥·過零丁洋》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