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
堯、舜統治人類的時候,洪災泛濫,水災前后延續了好幾十年。莊稼被淹沒,房屋被沖毀。無數的人被淹死在洪水中,僥幸逃脫的人向山上逃命,可是許多毒蛇、猛獸也被洪水趕到了山上,一部分人又被毒蛇、猛獸咬死或吞食,還有的人因饑餓而倒斃。那洪水兇猛無比,災難的深重,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無法解除人們的苦難,堯便向天帝祈禱,把治理洪水、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的希望寄托在天帝身上。天帝受了感動,便派了大神鯀到人間來治水。鯀來到人間以后,見水情十分嚴重。在沒有弄清楚發生這次大洪水的原因的情況下,就想憑借他一個人的神力來消除水患。為了制服橫沖直撞的洪水,他伸開他的巨腿揮動他的鐵臂,搬山運土,抵擋洪水的泛濫。他一腳就可以踢來一座山,一手就可以筑成一道堤。可是這里的水擋住了,那里的山又被沖開了;南面的口子剛堵住,北邊的堤壩又潰決了,鯀累得渾身乏力,卻仍然是堵不勝堵,防不勝防。洪水仍在繼續泛濫。最后,他實在想不出好辦法,無計可施了,便把天帝的“息壤”偷了出來,息壤是一種神土,只要把它放到人間,它就可以迅速生長,片刻間可幾十里、幾百里地伸展開來。
鯀偷出息壤之后,把它帶到人間,來堵洪水,但這個辦法仍然不能奏效。因為息壤雖然堵住了洪水,洪水再不能沖出堤壩了,但洪水不能排出去,依然淹沒著大片的土地,水患仍然沒有消除。人們不能耕種土地,便沒有了生存的條件。
治水九年,鯀勞而無功,而且還偷走息壤,天帝十分震怒。命令在羽山將鯀處死,而后又派鯀的兒子大禹繼續治水。
大禹比他父親聰明機智。他將鯀治水失敗的原因作了分析,覺得一是沒有弄清楚發生洪水的原因,二是治水的方法不對。
為了查清原因,大禹先在東海岸的茅山召開一個有眾神參加的會議,共同分析情況。來參加的神靈不少,眾鳥之神伯益、森林之神鳥木由、天條天律之神童律、時間之神良辰等都來了。大家把情況一集中,終于決定,水患是無支祈引起的。他有恃無恐,依仗地處眾水下游的地勢,匯集眾水興風作浪。大禹去察看之后,決定首先制服無支祈這個惡神。
無支祈很不容易對付,他像只猿猴,身高幾百丈,高額頭,塌鼻梁,青色的軀體,白色的頭發,兩眼閃著金光,滿口白色的利齒。他的脖子一伸,長十余丈,兩臂用力可以拖住五十多頭牛,九只大象,他奔跑跳躍極為靈活,非常兇猛。
大禹調集眾神,在淮水向他開戰,首先是眾鳥之神伯益和森林之神鳥木由出戰,但都不是他的敵手。后來由良辰出馬和無支祈對陣。良辰是時間之神,行動比無支祈靈活敏捷,他時東時西,忽上忽下,很快就打亂了無支祈的步伐,終于把無支祈擒住了。為了永遠不讓無支祈出來害人,大禹下令用一條粗大的鐵鏈子將他鎖在五十丈深的水下,再把鐵鏈在山腳盤繞了幾周。
制服了無支祈,大禹便展開了第二步——治水的工程。他采用的方法與鯀不同,他不是防堵,而是疏導——設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大禹帶領眾神,率領所有的人們參加治水。為了了解地勢情況,他命手下的兩個天神大章和豎亥丈量了土地,從東極到西極,大地非常廣闊,和南極到北極的長度差不多。在這樣廣大的土地上,交織著無數的河流,還有無數座高山和深淵。大禹不辭勞苦,不避艱險,頂風冒雨,跋山涉水,走遍了三山五岳,九州大地。東海的大神龜被請來幫忙運土,一次就能馱走一座山;應龍舞動他的長尾,幾天之內就能疏通幾條大河。黃河在中游被綿延幾百里的一座名叫龍門的大山擋住了,河水只能從山腳下一條狹長的通道流過,遇到河水暴漲時,就會溢向四野,淹沒莊稼。大禹不辭辛勞,調集各路神君和成千上萬的黎民,搬走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疏通了一段又一段河道,并耗費了整整五年時光,鑿通整個治水中最艱難、最繁重的龍門河道,讓上游的洪水得以順利通行。
經過整整十三年的努力,治水工程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一條又一條的河流被疏通了,一處又一處的洪水被排除了。原先那么兇惡的洪水變得如此馴服,它們順流而下,給人們帶來舟楫、灌溉之利,最后流入大海。大功終于告成,在這十三年中,大禹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回去。
因為大禹治水有功,堯就把天下傳給了大禹,大禹在位期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們過上了美滿的生活。
上一篇:大母神的復仇
下一篇:大禹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