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那”是會意兼形聲字。小篆從冄(冉,這里表示胡須)從邑(右阝),會人多長毛發的西部國邑之意。冄,也兼表聲。隸變后楷書寫作“那”。
《說文·邑部》:“那,西夷國。從邑,冄聲。安定有朝那縣。”(那,我國古代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的諸侯國。從邑,冉聲。安定郡有朝那縣。)
“那”的本義是我國古代西部地區少數民族諸侯國名。由于這一地區的人胡須、毛發多而重,所以引申泛指多。
多毛發是男子美的表現,所以又引申為美好。此義后來寫作“娜”。
“那”又引申指移動。此義后來寫作“挪”。
借作指示代詞,指稱較遠的人或事物,與“這”相對。還用于復指上文的情況,兼有承接作用。
又用作連詞,用以承接假設的前句,相當于“那么”。
上一篇:《道》字義,《道》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道》
下一篇:《配》字義,《配》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