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
“溺”是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從人,從水,會人沉入水中淹沒之意。小篆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溺”。
《說文·水部》:“溺,水。自張掖丹西,至酒泉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從水,弱聲。桑欽所說。”(溺,水名。從張掖郡丹縣西,至酒泉的合黎山,下游流到居延澤一帶的沙漠。從水,弱聲。這是桑欽的說法。)
“溺”的本義為水名,讀作ruò。引申指緩、緩緩地。如《楚辭·大招》:“東有大海,溺水(水無力不能浮物)浟浟只。”
讀作nì時,“溺”的本義為淹沒、沉沒。如“溺水”。引申指陷入危難或某種不好的境地。如《孟子·離婁上》:“天下溺。”意思是天下陷入危難。由沉沒引申為沉湎、沉迷其中而不悟、無節制。如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上一篇:《濕》字義,《濕》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濕》
下一篇:《漆》字義,《漆》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