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
“望”是會意字,甲骨文從臣,從壬,會人站在土堆上舉目遠望之意。金文另加義符“月”,表示“望日”(陰歷每月十五)。小篆承接金文并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望”。
《說文·壬部》:“月滿與日相望,(以)臣朝君也。從月,從臣,從壬。壬,朝廷也。”(望,月滿之時,與日遙遙相望。好比是臣子朝望君王。由月、由臣、由壬會意。壬,表示朝廷。)
“望”的本義是遠望。如《詩經·衛風·河廣》:“誰謂宋遠,跂予望之。”引申為盼望、希望。如《史記·項羽本紀》:“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又引申為名望、聲望。如《詩經·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農歷每月的十五日也稱“望”。在這天,太陽西下和月亮東升幾乎同時出現,有如相望,故稱為“望”。
上一篇:《有》字義,《有》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有》
下一篇:《未》字義,《未》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