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
“午”是象形字。是“杵”的本字。甲骨文像兩頭粗圓、中間有一細(xì)腰,用來舂米的杵。隸變后楷書寫作“午”。
《說文·午部》:“午,啎也。五月,陰氣午逆陽(yáng)。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屬皆從午。”(午,逆反。(午)代表五月,這時(shí)陰氣逆犯陽(yáng)氣,頂觸地面而冒出。這個(gè)字與“矢”字的構(gòu)字原則相同(都表示貫穿)。大凡午的部屬都從午。)
“午”的本義是杵。以“杵”搗“臼”才能舂出白米,所以“午”有抵觸或違反之義。
后來“午”被借用為地支的第七位,指中午。所謂“半夜子時(shí),正晌午時(shí)”,后者即中午十一時(shí)到下午一時(shí)。其本義則被形聲字“杵”所代替,從此,“午”和“杵”有了明確的分工。
“午”是個(gè)部首字。凡由“午”組成的字,大都與違反或抵觸義有關(guān)。如“啎”。
上一篇:《勿》字義,《勿》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勿》
下一篇:《華》字義,《華》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