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卡夫卡《法律門前》全文|賞析|讀后感
〔奧地利〕卡夫卡
法律門前站著一名衛士。一天來了個鄉下人,請求衛士放他進法律的門里去。可是衛士回答說,他現在不能允許他這樣做,鄉下人考慮了一下又問: 他等一等是否可以進去呢?
“有可能,”衛士回答,“但現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門始終都敞開著,這當兒衛士又退到一邊去了,鄉下人便彎著腰,往門里瞧。衛士發現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進去,就不妨試試,把我的禁止當耳旁風好了。不過得記住: 我可是很厲害的。再說我還僅僅是最低一級的衛士哩。從一座廳堂到另一座廳堂,每一道門面前都站著一個衛士,而且一個比一個厲害。就說第三座廳堂前那位吧,連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吶。”
鄉下人沒料到會碰見這么多困難,人家可是說法律之門人人都可以進,隨時都可以進啊,他想。不過,當他現在仔細打量過那位穿皮大衣的衛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長又密又黑的韃靼人似的胡須以后,他覺得還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許他進去時再進去好些。衛士給他一只小矮凳,讓他坐在大門旁邊。他于是便坐在那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其間他做過多次嘗試,請求人家放他進去,搞得衛士也厭煩起來。時不時地,衛士向他提出些簡短的詢問,問他的家鄉和其它許多情況; 不過,這都是些那類大人物提的不關痛癢的問題,臨了兒衛士還是對他講,他還不能放他進去。鄉下人為旅行到這兒來原來是準備了許多東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 為了討好衛士,花再多也該啊。那位盡管什么都收了,卻對他講:“我收的目的,僅僅是使你別以為自己有什么禮數不周到。”
許多年來,鄉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觀察著這個衛士。他把其他衛士全給忘了; 對于他來說,這第一個衛士似乎就是進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礙。他詛咒自己機會碰得不巧,頭幾年還罵得大聲大氣,毫無顧忌,到后來人老了, 就只能夠獨自嘟嘟嚷嚷幾句。 他甚至變得孩子氣起來;在對衛士的多年觀察中,他發現這位老兄的大衣毛領里藏著跳蚤,于是也請跳蚤幫助他使那位衛士改變主意。終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卻鬧不清楚究竟是周圍真的變黑了呢,或者僅僅是眼睛在欺騙他。不過,這當兒在黑暗中,他卻清清楚楚看見一道亮光,一道從法律之門中進射出來的不滅的星光。此刻他已經生命垂危。彌留之際,他在這整個過程中的經驗一下子全涌進腦海,凝集成一個迄今他還不曾向衛士提過的問題。他向衛士招了招手,他的身體正在慢慢僵硬,再也站不起來了。衛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 他倆高矮差已變得對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還想知道什么?”衛士問,“你這個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鄉下人說,“可怎么在這許多年間,除去我以外就沒見有任何人來要求進去呢?”
衛士看出鄉下人已死到臨頭,為了讓他那聽力漸漸消失的耳朵能聽清楚,便沖他大聲吼道:“這道門任何別的人都不得進入; 因為它是專為你設下的。現在我可以去把它關起來了。”
(楊武能 譯)
選自《德語國家短篇小說選》
【賞析】 卡夫卡是一位奧地利小說家,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派文學奠基人之一。
卡夫卡于1883年7月3日出生在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布拉格,猶太血統。從小受德語教育,1901年入布拉格大學,初學日耳曼語言文學,后來迫于父命,改學法律,獲法學博士學位。1906年大學畢業后,進入保險公司服務,1924年6月3日因患肺結核病逝世。
卡夫卡從小愛好文學。他的小說流傳下來的主要有三部分:(一)卡夫卡生前發表過的短篇小說: 《觀察》(短篇集)、《判決》、《司爐》、《變形記》、《在流放地》、《鄉村醫生》(短篇集)、《饑餓藝術家》(短篇集),另有《騎桶者》等四個短篇散見于報刊,但未收在集子中,這部分加在一起約四十四篇; (二) 卡夫卡生前沒有發表過的短篇小說,計有《一場斗爭的描述》、 《鄉村教師》、 《地洞》等約三十四篇, 其中有一部分沒有完稿; (三)卡夫卡生前沒有發表過的三個長篇,即《美國》、《訴訟》、《城堡》,并且都沒有完稿。
卡夫卡是現代派中的表現主義流派的作家,這篇微型小說也體現了表現主義小說的一些特點。
表現主義強調表現作家自己的主觀世界,表現直覺和下意識。這篇小說作者以寫實的手法敘述了一個非現實的故事,從而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感受: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里,小人物(鄉下人)任人擺布,任人宰割。
這篇小說不同于傳統小說。它不著重于環境的真實描寫,也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也不寫人物的命運遭際。它主要是以離奇荒誕的情節來表現作家對社會現實的感受。鄉下人請求進法律的大門,衛士回答說:他現在不能允許他這樣做。衛士給他一只小矮凳,讓他坐在大門旁邊。他于是便坐在那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等待。后來他漸漸地老了,在他彌留之際,他問衛士:“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可怎么在這許多年間,除去我以外就沒見有任何人來要求進去呢?”衛士看出鄉下人已死到臨頭,就老實告訴他:“這道門任何別的人都不得進入; 因為它是專為你設下的。現在我可以去把它關起來了。”情節的荒誕表現了社會的荒誕,而這個社會之所以荒誕,是在于這個社會與生存于這個社會的人發生了異化。這主要是指國家與人民之間的關系。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它在一切典型時期毫無例外地都是統治階級的國家,并且在一切場合在本質上都是鎮壓被壓迫被剝削階級的機器。”在資產階級掌握著權力的國家里,掌握著公共權力的大小官吏們,依靠著代表自己意志的法律,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任意主宰人民的命運。
卡夫卡學過法律,他對奧匈帝國機構的階級本質有深切的認識,在這樣的帝國里,“根據憲法是個自由的國家,……在法律面前一切公民都是平等的,但是并非人人都是公民。”同時在君主與臣民之間,有著層層疊疊運轉不靈的官僚機構,他們以君主的名義行事,掌握著臣民的生死大權,卡夫卡在《城堡》里,描寫了這個城堡的陰森可怕,神秘莫測。城堡里的最高統治者從不露面,出面的是一個叫克拉姆的長官,他指揮一切,威嚴無比。一個土地測量員想進城堡辦個戶口,可他既見不到克拉姆,也進不了城堡。 盡管城堡就在他眼前, 沒有守衛,沒有吊橋,城門也沒有插上門閂,沒有任何人擋住他的去路,可他就是辦不到戶口,只好在城堡外等死。這個荒誕的故事,充分地反映了奧匈帝國官僚機構與人民群眾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它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法律門前》這個荒誕故事所包蘊的內涵。
這篇微型小說采用象征手法來表現作者自己的主觀思想、感受。許多研究者指出卡夫卡采用的象征有其特點。“卡夫卡汲取了象征派詩歌中的暗示、烘托、對比、渲染和聯想,在自己的小說中以一種‘卡夫卡式’ 的形象塑造和多層含義的隱喻來直接地表現人物的精神情緒和心理感受。卡夫卡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大都是固定的、沒有發展的,但其精神情緒和心理感受的變化,卻是沒有窮盡的。卡夫卡小說中描寫人物和事件的這種多方的象征,歷來是卡夫卡研究者們爭論不休的問題。“卡夫卡的象征往往純粹只是一種外部標記,好比代數公式,可以代進各種數字,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文化認識水平理解象征的含義。”卡夫卡的這種多方位的象征使得《法律門前》這篇微型小說意蘊豐富,給讀者進行再創造提供了廣闊的天地。鄉下人、衛士、法律、門,到底象征著什么? 也許“鄉下人” 是象征執著追求然而軟弱無權的小人物,“衛士” 是象征資本主義社會里官僚機構的官吏,是鄉下人進入法律之前的障礙,“法律”是象征真理、正義、天恩、幸福,“門”是象征通往真理之路。總之,讀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認識、閱歷等來進行再創造。
作者在描述這個故事的時候采取冷靜、客觀的態度,作者只是講述故事,不加評論。語言冷冰冰的,不帶任何感情色彩; 句子簡短,不加任何修飾。語言的冷漠使人感到可怕,而在可怕的冷漠中又激起讀者的思考,去思考那社會現實中存在的問題。
(程均)
上一篇:《沼澤地》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波可小姐》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