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伏”是會意字。金文左側是一個面朝左的人,右邊是一只犬(狗),會犬趴伏伺機襲擊人之意。隸變后楷書寫作“伏”。
《說文·人部》:“伏,司也。從人,從犬。”(伏,伺候。由人、由犬會意。)
“伏”的本義是趴下。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想隱藏自己的時候,一般都會趴下不動,所以又引申指潛藏、埋伏。如“潛伏”。
古人以伏地表示尊敬或敬畏,所以“伏”又用作敬辭。只有對對方屈服、順從的時候,人們才會敬畏地伏在地上,所以“伏”又引申指屈服、順從。
后來“伏”又借指時間。夏季里的“伏天”,指的就是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個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時間,分為初伏、中伏、末伏,統稱“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上一篇:《亥》字義,《亥》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亥》
下一篇:《傳》字義,《傳》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