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先生有一首詩道:“青蓮不辭世故,香山肯混江湖。天仙地仙太俗,真人唯我髯蘇?!?《論詩絕句》)若從感情生活方面看蘇軾,他確實不愧“真人”的贊賞。蘇軾一生曾兩次正娶,可惜夫人都沒能與他白頭偕老;在他漂泊南荒的晚年,唯一伴他的侍妾朝云也不幸早亡;更令他終生遺憾的是,因為同姓,他沒能與初戀的情人——堂妹結(jié)合。所有這些經(jīng)歷,詩人都感受至深,并以他卓異的文筆記下了其中的甘苦。由此觀之,蘇軾的愛情生活盡管曲折多磨,但仍不失為豐富幸福。
十九歲時,尚在家鄉(xiāng)攻書的蘇軾娶了王弗。弗正二八年齡,是鄉(xiāng)貢進(jìn)士之女,知書、“敏而靜也”。兩年后已經(jīng)高中的蘇軾居家服母喪,服除,隨父蘇洵、弟蘇轍還朝時,除帶著妻子外,還有了長子蘇邁。一家三代同游三峽,自然美不勝收,情趣盎然。后在外為官,妻子耳畔多有叮囑。
從軾官于鳳翔,軾有所為于外,君未嘗不問知其詳。曰:“子去親遠(yuǎn),不可以不慎?!比找韵染越漭Y者相語也。軾與客言于外,君立屏間聽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輒持兩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與是人言?!庇衼砬笈c軾親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與人銳,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將死之歲,其言多可聽,類有識者。(《亡妻王氏墓志銘》)
英宗治平二年(1065),蘇軾回京進(jìn)直史館,不久王弗病故,僅二十七歲。夫妻相處十又二年,可算是蘇軾創(chuàng)業(yè)的階段,苦了王弗。次年蘇洵亡,蘇軾護(hù)送父靈歸蜀,一并遷葬妻于彭山祖營,但彼此的思情并未從此稍加淡亡。十年后蘇軾知密州時,滿腔懷念終于化作一曲千古絕唱——這就是有名的“記夢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故,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干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風(fēng)。(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這首詞抒發(fā)了詩人對亡妻自然長存的思念,痛述了失妻后的落寞凄涼。詩人想象在亡人的世界里,妻會常常獨(dú)坐月下的松林思念自己吧。但他擔(dān)心在二人真的相聚之時,自己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臉顏,恐怕妻快認(rèn)不出來了,會心疼得淚流干行。詩人的感情往來于生死之間而無礙,妻的形象歷歷如在目下,是多么情真意切啊。
神宗熙寧元年(1068),蘇軾在服除父喪三月后,續(xù)娶了王弗堂妹,王氏二十七娘王閏之。時王氏二十一歲,蘇軾三十三歲,此后他們共同生活了二十六年,不曾回過四川老家。閏之為蘇軾添了兩個兒子,迨和過。作為大詩人的續(xù)弦,她為料理好自己的家付出了全部精力?!皨D職既修,母儀甚敦。三子如一,愛出于天?!?《祭亡妻同安郡君文》)神宗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軾知湖州(今浙江吳興)上謝表,被變法派中的投機(jī)分子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言等摭其表語,羅織罪名,指控以文字訕謗君相,于七月廿八日下獄。此即“烏臺詩案”。當(dāng)時蘇軾以為必死,舉家驚恐,又被州吏圍船搜書,妻無措,責(zé)備蘇軾“是好著書,書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上文潞公書》)把書稿付之一炬。閏之并非不理解丈夫,她的作法乃出于不得已。蘇軾在“子還可責(zé)同無亮,妻卻差賢勝敬通”的注中說,敬通,東漢學(xué)者,“其妻爐悍甚。仆少此一事,故有勝敬通之句?!?林語堂《蘇東坡傳》)
在杭州通判任上,蘇軾納朝云為妾。朝云亦姓王,是年十二歲。傳說朝云是杭州名伎,恐不確。今有秦觀、蘇軾同題所和〔南歌子〕二首,所詠當(dāng)為他人。但朝去聰慧伶俐,與蘇軾很是相知。有一則故事云:
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逼虏灰詾槿弧S忠蝗嗽唬骸皾M腹都是機(jī)械?!逼乱辔匆詾楫?dāng)。至朝云,乃曰:“學(xué)士一肚皮不合入時宜。”坡捧腹大笑。
(毛惡《東坡筆記》)
蘇軾的〔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浣溪沙〕(道字嬌訛語未成)等詞,朝云最愛吟唱。“如此風(fēng)調(diào),令十七八女郎歌之,豈在‘曉風(fēng)殘月’之下!(《詞苑叢談》引賀裳《詞筌》)其中“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已成佳句,廣為傳誦。
由于政敵的惡毒報復(fù),蘇軾雖年逾花甲,亦不免貶謫,最遠(yuǎn)至儋州(今海南)。到惠州(今廣東惠陽)時,數(shù)妄大多辭去,伴他的只剩下朝去.二人相依為命,蘇軾對朝去尤為感激,寫了多首詩詞。在《朝云并引》詩中,蘇軾以白居易相比,慶幸自己的朝云沒有像白居易的樊素那樣離開自己,親昵地叫朝云為“天女維摩”。詩中還提到朝云“嘗有子曰干兒,未暮而夭”,那是多年以前的事。但為這個短命的孩子,蘇軾寫過若干首詩,如《哭干兒》二首,足見其對孩子及孩子母親的疼愛。在〔人嬌.贈朝云〕詞中,蘇軾描寫了二人學(xué)佛的情景,感情帶著濃厚的宗教意味。那時蘇軾衷老多病,回顧自己一生的顛沛流離,希望在佛界求得一絲安慰。朝云一心隨順,也拜師學(xué)佛,過著清靜、起脫的生活。可惜在惠州不及半年,朝云病故,終年三十四歲。她伴蘇軾二十三年,也沒能為蘇軾送終,真是莫大的憾事。
蘇軾把朝去的死因歸于當(dāng)?shù)貝毫拥臍夂驐l件和生活環(huán)境,“瘴雨吹蠻風(fēng), 零豈容遲”(《和胡西曹示顧賊曹》)、“玉骨那愁瘴霧”(〔西江月.梅〕)。為和前詩《朝云并引》,蘇軾寫下了《悼朝云并引》。詩從佛徒的口出:“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后緣。歸臥竹根無遠(yuǎn)近,夜燈勤禮塔中仙。”更顯其愛的純真、高潔。朝云在臨死前,曾誦金剛經(jīng)四句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做如是觀。
后蘇軾在她的墓碑上也刻下了四句:
浮屠是瞻,伽藍(lán)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歸。(《朝云墓志銘》)
“浮屠”、“伽藍(lán)”是梵語音譯,指佛、佛寺。偈語以朝云為純粹的佛徒,相信她死后靈魂可以歸依于佛。
蘇軾的初戀對象堂妹,我們已無法知道她的確切姓名,只知道她被喚做“小二娘”,后未嫁給了一個名叫柳仲遠(yuǎn)的儒生,住在常州附近。蘇軾在杭州為官時,曾到常州堂妹家小住,歸來后寫了一首給杭州太守陳襄的詩:
羞歸應(yīng)為負(fù)花期,已是成蔭結(jié)子時。與物寡情憐我老,遣春無恨賴君詩。玉臺不見朝酣酒,金縷猶歌空折枝。從此年年定相見,欲師老輔問樊遲。(《杭州杜丹開時,仆猶在常、潤,周令作詩見寄,次其韻,復(fù)次一首送赴闕》其一)
這首詩很怪,怪在內(nèi)容與詩題所示不合。一般來講,“成蔭結(jié)子”指婦女生兒育女,“空折枝”指誤了求愛時機(jī)。這些在唐代杜秋娘的唱詞和杜牧的詩里已有運(yùn)用,蘇軾對此當(dāng)是熟悉的,不會誤用。而事實上,“成蔭結(jié)子”也與杜丹毫無關(guān)系??磥磉@首詩既非單贈同事,也非吟詠杜丹,它寫的只能是重見堂妹時的悵惋之情。在堂妹的陪伴下,蘇軾度過了一個美好的春天,自然十分快意;但堂妹這時已兒女成行,蘇軾又禁不住后悔自己當(dāng)初沒有及時求愛。詩末他表示自己愿意回到堂妹身邊務(wù)農(nóng),以便年年與堂妹相見。蘇軾的這種愧悔之情,在這一時期的其他詩中也有流露:“厭從年少追新賞,閑對宮花識舊香”(《刁景純賞瑞香花,憶先朝侍宴,次韻》)。后堂妹死,蘇軾寫了《祭亡妹德化縣君文》,言辭極為沉痛。
蘇軾的愛情生活在其他作品中也有反映,但文人們注意的焦點(diǎn)集中在他和朝去的身上。《古今小說》中《明悟禪師趕五戒》一篇,寫宋朝英宗年間有兩個得道的高僧,師兄叫做五戒禪師,師弟叫做明悟禪師。一日,五戒記起十多年前拾得的女孩紅蓮已長大成人,遂生了邪念,犯了淫戒,明悟作詩醒之,五戒羞愧難當(dāng),旋即坐化。明悟大驚,怕他來世毀佛謗僧,也跟著圓寂了。后來五戒轉(zhuǎn)生為蘇軾,明悟則為佛印和尚,佛印知道蘇軾宿業(yè)未除,一生將有幾番勞苦,如烏臺詩案、兩次出京、貶謫海南等,所以一直跟隨蘇軾,不時告誡他,最后二人均歸依于佛法。明陳汝元據(jù)此作《紅蓮債》雜劇,又以朝云為紅蓮的后身,認(rèn)為蘇軾與朝云相愛,是因為前世的俗心未死,后在佛印的指點(diǎn)下,蘇軾和朝云都追悔莫及,入了道門。另有葉憲祖《玉麟記》傳奇,亦用紅蓮事,今佚。這些作品都把蘇軾作為一個超人看待,把他一生的坎坷解釋為前世惡行的報應(yīng),把他與朝云的相愛看作前世宿緣的繼續(xù),盡管作品的部分內(nèi)容確實與蘇軾的經(jīng)歷吻合,但在根本上仍是不能成立的。
在我們看來,仕途的坎坷曲折,沒有磨滅蘇軾對于愛情幸福的追求,這是他的可貴之處。他身為封建士大夫,但不標(biāo)榜道學(xué)、縱情聲色;他也參禪修行,卻不故弄玄虛,不食人間煙火;他不掩飾人的欲望和要求,又能做到入情入理,他不愧是一名偉大的詩人和誠實的普通人。
上一篇:《擲果潘安金雀記》愛情文學(xué)賞析
下一篇:《月底西廂傳佳話》愛情文學(xu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