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少俊,是元代著名戲劇家白樸的雜劇《裴少俊墻頭馬上》中的男主人公。
裴少俊生長在良好的生活環境中,自幼聰穎過人, “三歲能言,五歲識字,七歲草字如云,十歲吟詩應口”,而且才貌雙全,在長安城中頗有名聲。他的父親裴行儉,官居工部尚書,對他管教甚嚴: “年當弱冠,未曾娶妻,不親酒色。”少俊也以“惟親詩書,不通女色”自詡。殊不知,他的心中也埋藏著躁動的青春活力,也向往著和諧甜蜜的愛情,因此最終做出了被裴行儉這樣有著濃厚封建禮法觀念的老頑固視為“大逆不道”、“辱沒祖庭”的事來。
裴少俊奉命去洛陽采選奇花異卉,無意中見到了容貌嬌艷的官宦之女李千金,他頓時被深深吸引住了。隨行的老仆勸他: “舍人,休要惹事,咱城外去看來。”少俊已神魂顛倒,無法以“禮”自持: “四目相覷,各有眷心,從今以后,這相思須害也。”這偶然的機遇,點燃了他心中熱情的火焰,促動他去追尋那本來屬于他的東西,裴行儉多年來灌輸給他的“不通女色”的說教被他拋到了九霄云外。他先是寫詩“嘲撥”李千金,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意,隨后又約定晚上跳墻而入去與李千金幽會。 “偶然間兩相窺望,引逗的春心狂蕩。”一個平時文質彬彬的翩翩書生,居然在愛情力量的驅使下,變得如此大膽,這不能不使人感到他的樸實和可愛。
但是,多年所受的教育以及自己性格中的弱點使裴少俊難以徹底擺脫捆綁在他精神上的繩索,對于竭力維護陳腐的道德觀念的父親,裴少俊只能采取消極抵抗的方式,而且在尖銳的矛盾沖突面前缺乏斗爭的勇氣,暴露出他性格中怯懦、軟弱的一面。
裴少俊將跟隨他出走的李千金隱藏在裴府花園里,不讓家人知道,同時以在花園書房里讀書習文為借口,瞞過了父母,得以與李千金廝守在一起,雖然免不了擔驚受怕,兩人還是度過了一段歡娛而美好的時光。但這一秘密終于還是被裴行儉發現了,感到受了愚弄的裴行儉大發雷霆,斥責裴少俊道: “這的是你后園中七年做下的‘功課’!我送到官司,依律施行者。”在父親氣勢凌人的淫威震懾下,裴少俊失去了反抗的勇氣。送交官司,勢必造成聲敗名裂的嚴重后果,這是裴少俊所無法接受的,因此他撇下孤軍奮戰的李千金,向裴行儉屈服了: “少俊是卿相之子,怎好為一婦人受官司凌辱,情愿寫與休書便了,告父親寬恕。”正是由于他的軟弱,使自己與嬌妻分離,蒙受了感情上巨大的痛苦,令人為之可悲可嘆。
當然,裴少俊同那些始亂終棄、以玩弄女性為樂的紈袴子弟并非一流,他對自己和李千金的真誠情誼非常珍視,放棄了求取功名,與李千金在花園中過了七年溫馨的夫妻生活。秘密被揭穿后,他迫于壓力,表現得很怯懦,但他的內心也很痛苦,對父親的不滿、對妻子的眷戀使他矛盾重重: “父親,你好下的也!一時間將俺夫妻子父分離,怎生是好。”他希望有朝一日破鏡重圓,暗暗拿定了主意: “我就上朝取應去。一面瞞著父親,悄悄送小姐回到家中,料也不妨。”他去赴考,是為了用事實來反駁裴行儉責罵李千金時所說的“枉壞了少俊前程”之類話語,希望以此換取父親對李千金的諒解,用心可謂良苦,而人們也因此對這個人物產生了深深的同情。
裴少俊狀元及第,就任洛陽縣尹(縣尹,一縣的長官),他立即前往李府,懇求李千金盡釋前嫌,重修舊好,遭到李千金拒絕,且責怪他“雖然是眼中沒的珍珠,也須知略辨個賢愚”,少俊這時才敢說出心頭的不滿和委屈: “這是我父親之命,不干我事。”隨后,他又為自己的行為找出了一些酸腐的理論為依據: “小姐,你是個讀書聰明的人,豈不聞:子甚宜其母妻,父不悅,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則行夫婦之禮焉,終身不衰。”可見,封建禮教觀念在他的頭腦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雖然經過了這一番挫折,夫妻被強行拆散,他仍然不曾覺悟,去尋找造成他生活悲劇的根源。當然,以他脆弱的個性及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他也不可能擺脫封建禮法的束縛,這就注定了他與李千金的這場自由結合的婚姻必然要遭到磨難,歷盡坎坷。
在古代戲劇作品中,遭遇,經歷同裴少俊有相似之處的是《西廂記》中的張生,然而張生在追求自由、和諧的愛情、婚姻時遠比裴少俊大膽,率直。對冷酷、虛偽的封建家長老夫人,張生敢于正面頂撞、指責,體現出桀驁不馴的叛逆精神。雖然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他也只得走上了赴京應試、求取功名的道路,但較之裴少俊的不戰而退,特別是在斗爭的關鍵時刻背離自己的愛人向封建勢力妥協、折腰,張生的態度和行動要勇敢、堅決的多。相比之下,裴少俊就顯得怯懦、軟弱了。
白樸筆下的裴少俊,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古代一部分青年書生的性格特征,對他們不安于封閉的生活環境、渴望熱烈、自由的愛情而又拘泥于世俗的禮法觀念的矛盾、復雜的心理狀態也有較為深刻、細致的揭示,是一個塑造的比較成功的具有代表意義的藝術形象。
上一篇:《虬髯客》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裴禹》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