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三官,是清代作家蒲松齡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中一篇同名作品的女主人公。
商氏家住諸葛城,父親商士禹,是個讀書人。三官十六歲,家里為她擇定了夫婿,選好了出閣日期,只等著花轎一到,鞭炮一響,她便將開始自己的新生活。不料禍從天降。這天商士禹在外面多喝了幾盅, 酒醉多言,得罪了同邑的豪門望族,被地頭蛇嗾使家奴一頓毒打,待被送回家時已經咽了氣。三官的兩位哥哥不服氣,便雙雙出門去找官府告狀;三官自己呢,出嫁的事也便擱下了。
過了些日子,三官的婿家有點等不及了,便找了個說客來見三官的母親,勸說把三官的婚事權且辦了再說。來人自有三寸不爛舌,把個三官母親幾乎說動了。哪知三官聞說此事,大不高興,道: “豈有亡父尸骨未寒便舉行婚禮的規矩?難道他們就沒有爹娘?”一席話傳到婿家,男方不免感到羞愧,便不再提此事了。
三官的兩個哥哥出去告狀,奔走了年余,終無結果,回來便商量將父親的尸首再存放一陣,以作再次告官的資本。三官卻不答應,認為人被殘殺而衙門卻不受理冤狀,這世道的面目也可以知道了。哥哥們難道以為老天還會專門為你們再生出一位閻羅包公不成?父親骨骸暴露,做兒女的于心何忍!兩位哥哥見她說的有理,便商量著葬了他們可憐的父親。
三官雖是個女子,卻性情剛烈。待葬畢亡父,她便連夜離開了家,伺機尋找豪門中人,為父報仇。半年間她不與家人通音訊,浪跡江湖,最后在一個小戲班里謀了個差事,女扮男裝,化名李玉,等待著手刃仇人的那一天。
那位豪門貴人作壽,請來三官所在的那個班子助興,三官本不會唱戲,上臺不免被人喝倒彩。但她善解人意,到臺下來被使作行酒勸觴之人時,便把那貪婪的地頭蛇搞得神魂顛倒。酒闌人散,富豪執意要留這位“李玉”同寢。待調笑夠了,遣去眾仆,這位貴人的末日也便到了——商三官以牙還牙,將他身首兩斷。而自己,也以懸梁自盡來告慰九泉下屈死的亡父冤魂。待到豪門的仆人移尸時發現她的一雙三寸金蓮,才知道那么迅速果斷地置他們的主人于死地的,竟是一個女流之輩!
商三官的形象不同于以往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大多數閨秀人物。殘酷的現實使這位年僅十六歲的少女失去了如夢的青春,當她從她的兩位哥哥告狀無門的經歷中悟出“人被殺而不理,時事可知矣”時,她的全部理想便寄托到了靠自己的力量復仇上。為此她不惜對富豪以身相許。而最終令人震驚的是這位少女竟然也用了相當殘忍的手段殺死了她的仇人。盡管蒲松齡在小說末尾用富有詩意的筆調贊頌他的女主人公: “即蕭蕭易水,亦將羞而不流,況碌碌與世浮沉者耶!”并勸天下的閨中人“買絲繡之”,今天我們讀到商三官的結局,卻不能不為之扼腕嘆息:一個黑暗的時代竟會將天真無邪的少女也逼上忍無可忍、鋌而走險的道路。
然而商三官最終能夠手刃仇人,卻也不僅僅是外部強力壓迫引起反抗所致。小說中三官指責婿家在父喪期間求辦婚事之不合禮儀,以及對暴露父尸的不忍心之說,都說明了她的性格上雖有比一般閨秀女子剛烈的一面,內心深處卻依然是傳統的貞孝觀念在做她生活的支柱。商三官最終并沒有以一個勝利者的面目出現在眾人面前,而是悲涼地自盡了,這一重重的人生句號也便劃出了她終生的信念。商三官作為一個中國女性文學形象在今天可以引發我們作比較深入的思考,大概就在于此。而在蒲松齡寫了這篇《商三官》之后,還有那么多的作家去著意塑造復仇女性的形象(比如描寫刺殺軍伐孫傳芳的電視劇《風云女杰》,以及數不清的新派武俠小說中描寫的大大小小的女劍客),其值得探尋的背后含義,大概也在于此。
上一篇:《哪吒》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如史伯伯》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