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六十年代,由邢野、羽山編劇,蘇里、武兆堤執導的影片《平原游擊隊》久映不衰。主人公李向陽的名字也幾乎家喻戶曉。他那富有傳奇色彩的斗爭經歷、有勇有謀的軍事才能以及純樸、豪爽、靈敏的性格特征,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向陽一出場,就以其不同凡響的舉動顯示出有別于常人的個性。他躍馬飛馳在硝煙彌漫的村莊,發現前面正在焚燒民房的日軍,盡管他只帶了一個通信員,仍略作思索便猛沖過去,雙手揮槍擊斃兩名日軍,等對方反應過來,他們早已飛馳而過。此后又狹路遇到偽治安軍,李向陽則隨機應變,謊稱自己是偽軍,等對方放松警惕后,又出其不意將他們抓住,繳了子彈后將其放回,讓他們帶口信給日軍頭目松井:李向陽的先頭部隊已經到了。兩個場景、幾個動作,李向陽勇敢、機智、自信的性格一下子就凸現出來了。
李向陽所率游擊隊擔負的任務,是要拖住日軍松井部隊,保住堅壁在李莊的幾萬斤公糧,破壞敵人的搶糧計劃,并俟機消滅敵人,以支援山區主力部隊的“反掃蕩”。在遠離主力部隊的敵占區,處于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面對松井這樣一個老奸巨猾的對手,李向陽充分發揮了大智大勇的才干,始終掌握著斗爭的主動權,讓松井聽從他的調度。例如,當松井帶隊前往李莊搜索時,李向陽料到他仍會采用雙層包圍的老辦法,便巧妙地利用地道鉆到敵人包圍圈的中間,前后射擊,造成敵人自相混戰。為了引誘松井撤出李莊,李向陽又派人去燒了敵人在李莊附近的炮樓,并親自去炸毀了敵人的彈藥列車,使松井不得不撤兵。然而,狡猾的松井在回城途中突然意識到這是李向陽的“調虎離山之計”,便又撲回李莊,挖開地道,威逼群眾,妄圖找到公糧。在這危急時刻,許多游擊隊員都沉不住氣,主張和敵人正面較量、硬打硬拼。作為指揮員的李向陽,雖然心中也很焦慮,但他想起部隊首長叮囑他的話: “要想抓住狐貍,就要比狐貍更狡猾!”于是,在冷靜地分析形勢之后,李向陽便率領游擊隊以神速的行動,直插松井的老巢,造成攻城的聲勢和假象,迫使松井帶隊回城解圍。最后,為了殲滅敵人,李向陽等人又裝扮成日本兵,進城處死了漢奸,燒毀了敵人糧倉,并把松井部隊引到李莊,在廣大群眾的配合下,全部殲滅之。
松井是李向陽交戰的對手,對這一人物形象,劇作家并沒有予以簡單化、臉譜化的處理,而是真實地寫出他狠毒、狡猾的個性。正是在同這樣的老狐貍斗智斗勇的過程中,才充分顯示出李向陽是一個“比狐貍更狡猾”的好獵手,他的聰明才智、韜略勇氣也在對比相襯中得到更加鮮明的表現。
誠然,李向陽是一個智勇雙全的抗日英雄,但他畢竟是千千萬萬抗日游擊戰士中的一員,他同人民大眾有著休戚相關的血肉聯系。他的膽略和智慧來自于對民族解放事業的無限忠誠,來自于愿為革命獻身的崇高精神境界。劇作家較準確地把握住了這一點,真切地寫出了李向陽愛憎分明的階級感情,以及他同老百姓的魚水關系。李向陽的每次戰斗都得到了群眾的支持。有了群眾作他的耳目和后盾,他才能比敵人想得快、走得快、打得快,以聲東擊西、變化莫測的戰術,使松井坐臥不寧,感到草木皆兵。人民群眾敬重李向陽、愛護李向陽,李向陽也對養育他的人民懷著一種深沉、真摯的情感,時刻把群眾的疾苦銘記心間,并轉化為一種戰斗的動力和復仇的勇氣。這種關系不僅從李向陽和老勤爺、李大嬸等李莊的鄉親們親密無間的交往中可以看出,也由李向陽為小寶子報仇的細節顯示出來。小寶子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在松井率日軍圍剿李莊時,不幸被殺害,死時手里握著兩顆從李向陽那里拿來玩耍的子彈。李莊解圍后,李向陽從小寶子手里取下了這兩顆子彈。無辜孩子的被害,更堅定了他殺敵復仇、討還血債的決心。經過一番斗智斗勇的激烈較量,松井等日軍終于在李莊陷入游擊隊的重重包圍之中。當松井走投無路,企圖剖腹自盡時,李向陽便用小寶子手里的那兩顆子彈,擊斃了這個罪大惡極的劊子手。類似子彈這樣生動的可視性細節,不僅細膩地揭示了李向陽內心深處的情感,形象地表現了他為人民而戰斗的思想,而且也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李雙雙》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李娃》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