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的越國是一個小國,但越王勾踐的名字千百年來卻家喻戶曉;在明代傳奇《浣紗記》中,梁辰魚塑造了一位忍恥含辱、臥薪嘗膽、親賢愛民、復興國家的帝王形象。
越國地處東南沿海,西扼楚,北連吳,在強國的威脅下求生存。特別是吳越關系一直比較緊張;勾踐即位之初,吳國就曾發兵攻打越國。在槜李之戰中,吳主闔閭中箭受傷,回國后一命嗚呼。越國雖然僥幸取勝,但因此招來了一場更大的災難。不久,吳國嗣主夫差親率十萬大軍伐越雪恥,在夫椒大敗越軍,把勾踐君臣圍困在會稽。眼見“二千年之社稷盡被凌夷,數十世之封疆皆為蹂踐”,勾踐迫不得已,忍恥向吳求和,情愿攜妻室、率陪臣,親赴吳國,身自為臣,妻請為妾,作使令之役,為灑掃之徒。尸祿保位、好色貪財的吳國太宰伯嚭收受了越國的賄賂;在他的影響下,夫差同意了越國的求和。
勾踐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下大夫文種以后,就帶著夫人和上大夫范蠡來到了吳國。君臣三人,沒身為官奴,牧馬于石室,開始了不知盡頭的囚奴生活。勾踐曾為之痛苦、悲傷過: “我也是一國王,平生性氣剛,羈囚到此,一旦身名喪,扮做傭奴,替人牧養。”但他卻不絕望。他雖感歸期遙遠、渺茫,但堅信那一天必定會來到。他與夫人、范蠡始終保持著原來的禮儀:他坐著的時候,夫人就端端正正地坐在右邊,而范蠡則恭恭敬敬地站在左旁。對此,吳王夫差也不禁發出贊嘆: “彼勾踐不過一小國之君,夫人不過一裙釵之女,范蠡不過一草莽之士。當此流離困苦之際,不失君臣夫婦之儀。”可惜夫差過于自信,又太愚蠢,居然絲毫也未覺察勾踐的志向,他更不知道勾踐貌似孝順,暗中卻在想方設法尋找返國的機會。伯嚭派人來看望勾踐,勾踐就托來人轉達: “多拜上太宰,若放勾踐重歸故鄉,生當平分越國,死當結草銜環。”夫差患病,勾踐去探問。為了獲得吳王的同情和寬宥,范蠡勸勾踐“當求其糞而嘗之”。勾踐雖覺嘗糞“臭惡難當,卑污可恥”,但歸國心切,他還是這樣去做了。在吳王面前,勾踐夫婦口稱“吮疸含血,乃臣子當為之事”,一個嘗糞,一個捧藥,其關心之切、孝順之極,有甚于夫差的夫人與兒子。夫差當然十分高興: “越王棄其土地,千里來歸,獻其貨財,身為奴婢,是其忠也;寡人有疾,親為嘗糞,略無怨恨之意,反多孝順之情,是其仁也。”遂許諾自己病愈之后,即送勾踐返回越國。
在吳國羈囚三年, “受盡千辛并萬苦,地獄人間”,勾踐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國家。他立志振興越國、報仇雪恥: “自今以往,勞體焦心,旦夕不懈。目臥則薰之以蓼,足冷則浸之以冰;冬寒則抱冰而坐 夏熱則握火而居。積薪于室,向夜臥于其上;懸膽于戶,出入嘗之于口。令人立于宮門,經過之時,必揚言曰:‘勾踐!汝忘會稽之恥乎?汝忘養馬之苦乎?汝忘嘗糞之羞乎?’心心念之,要復大仇。”他在范蠡等人的輔佐之下,整頓內政,努力生產,獎勵生育,加緊備戰。他還用文種之計,送美人西施與夫差,誘其戀酒迷花,去賢用佞;又厚事吳國,耗其財力,使吳國日漸民窮財盡。經過十年苦心經營,越國兵強糧足,上下同仇敵愾,斗志旺盛。而吳主夫差卻忙于稱霸,不知防越之策,反興伐齊之師。勾踐遂趁虛而入,統領大軍攻進吳國國都姑蘇,虜殺了吳國太子,初試鋒芒。待夫差率師遠道趕回,吳國已經大傷元氣。又經過十年,在作了充分準備之后,勾踐再次領兵大規模地進攻吳國,一舉滅了吳國,報了宿仇。
《浣紗記》向我們展示了勾踐復仇雪恥的全過程,劇作者在肯定勾踐含辱忍恥、臥薪嘗膽的同時,高度贊揚了越王知賢善任、從諫如流、體恤民情、與民同樂的精神。每當危難關頭,勾踐總是主動征求大夫們的意見,認真聽取他們的分析,慮心采納他們的建議。當夫差來復槜李之恥時,文種曾主張“宜決戰以圖存”,結果越軍大敗,退守會稽。這時,范蠡提出: “一面堅壁清野,老彼戎師;一面遣使修詞,求其和好。”勾踐雖感向吳求和“兀的不羞殺人也”,但在行成與決戰之間權衡再三后,他最后還是決定采納范蠡的意見: “想今要策,還是行成。”因為他知道,議和是唯一的生路。只有以屈辱求生存,才能爭取機會,東山再起,報仇雪恥。在去吳國服役之前,勾踐又召集大臣商議,結果, “達于機微,習于困苦”的范蠡陪隨越王夫婦去吳國,而“忠而善謀、民樂為用”的文種遂留在國內主持大政。范、文兩大夫各得其宜,用他們的才智,為勾踐重返越國鋪平了道路。
正由于勾踐善于推誠納諫,范蠡、文種等人也就悉心相佐。 文種進“九術”之謀,范蠡甚至獻出了自己的未婚妻西施,讓她去吳國誘惑夫差。越國君臣上下就是這樣同心同德,為勾踐復國雪恥奠定了基礎。勾踐曾感嘆道: “若得諸大夫如此,則患難相保,宗社奠安。諸大夫無主而有主,寡人無國而有國也。”歸國后,勾踐報仇心切,急于伐吳,范蠡與文種就諫勸他耐心等待時機的到來,而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啟奏勾踐當機立斷,進攻吳國。吳越相爭,在兩國國君任人納諫這一點上,已經分出了輸贏。
勾踐高明于夫差之處,還在于能夠意識到“人民之助”的重要性。要發展生產,就得增加勞動力;要擴軍備戰,也得添補戰斗員,因此,勾踐在國內大力獎勵生育。但是,光是人多仍然是不行的,還得讓他們肯為國家出力、拚命,所以,勾踐更注意救貧濟苦,與百姓同甘共苦,來爭取百姓對自己的支持 在起兵滅吳之前,勾踐不僅斬死囚以殉軍,嚴肅軍紀,而且下令讓軍中“有親老無昆弟奉養者”歸家養親、 “有兄弟四五人同在此者”留一人在家奉繼宗祀、 “有疲癃殘疾者”暫離軍伍,待病愈后歸隊。因此,越國百姓聞勾踐受辱之事,皆義形于色,都樂于為勾踐效命,他們都像西施一樣“誓當粉身碎骨,以報恩義”。士氣如此旺盛的越軍,去攻打眾叛親離、土崩瓦解的吳國,其勢當然就如摧枯拉朽一般了。
元曲家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說: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古代,任何一個國家的興亡、朝代的更替,給廣大百姓帶來的都永遠是災難和痛苦。吳越相爭也如此。越王勾踐的勝利,他向吳國復仇雪恥的成功,不僅對吳國百姓,而且對越國百姓,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巨大的犧牲。盡管如此, 《浣紗記》所塑造的勾踐形象,卻仍然博得人民群眾的同情和好感,其原因就在于:勾踐身上,體現了人們的某些品質,那就是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不畏困苦、敢于斗爭;同時,在勾踐身上,更寄托著人們的美好理想,人民擁護、愛戴那些親賢遠佞、立志圖強、體恤下情、與民同甘共苦的領袖。 《浣紗記》的魅力大概也就在于此吧。
上一篇:《加麗亞》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勾踐(二)》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