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舉起點燃的炸藥包,堅定自若地高呼: “為了新中國,前進!”時,他的英雄形象已走下銀幕,進入千千萬萬觀眾的心靈深處,永遠也不會被抹去。
董存瑞,這是一個生活中真實的英雄人物,也是一個藝術上成功的典型形象。他以獨特的個性魅力,為新中國電影人物畫廊增添了光彩。由丁洪、趙寰、董曉華編劇郭淮導演的《董存瑞》,是部較完美地體現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統一的優秀影片。
董存瑞最初出場時, “是個長得虎生生的,帶著十足的稚氣的少年民兵”,還不滿十七歲的他,單純、固執而又調皮。為了參軍,他緊追著趙連長不停地“蘑菇”,得不到允諾時,居然向連長大聲發脾氣: “你們這個連哪,就是拿八抬大轎請我,我都不來啦!”然而反掃蕩結束后,他卻再一次虛報年齡,去向趙連長求情。他要求參軍的熱情可嘉,但動機并不很純正,主要是羨慕部隊能“大打大干,走南闖北,東游西轉,又光榮,又體面”。從思想本質上說,這是一種農民意識。區委書記王平的犧牲給了他很大的教育,使他初步樹立了“為人民戰斗”的思想觀念。也許,作為一個英雄來說,這樣的思想起點并不高,但卻樸素自然、實實在在,也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境遇。
入伍初期的董存瑞,仍然帶著稚氣和嬌氣,他以為僅發給他十發子彈,而別人則“足有二百發”。為此,他感到委屈,竟至激動得不顧紀律約束,在急行軍中擅自跑出隊列找連長評理。等到搞清事實后,他又感到慚愧。他第一次參加戰斗,就一下子打掉了九發子彈,卻一無所獲。連長批評他,他竟哭了。這些幼稚的行為,表明他是個有革命熱情,卻又缺乏鍛煉的新戰士。
黨組織的教育和革命戰爭生活的鍛煉,使董存瑞的思想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面對國民黨反動軍隊瘋狂殘害解放區人民的罪惡行徑,他決心做一個真正的革命戰士,將一生獻給人民的解放事業。還不是黨員的董存瑞,卻在前沿陣地的掩蔽部向指導員交納黨費,并激動地說: “我早就該是(黨員)啦!”“收了我吧!”他以自己獨特的申請入黨的方式,使人們看到了他發自內心的愿望和真誠的信仰,觸摸到他那顆純潔、灼熱的心靈。他在火線上主動出擊,消滅敵人,不僅使兄弟連隊脫險,而且為整個戰斗的勝利開辟了道路。然而,戰斗結束后評功嘉獎時,他卻竭力推辭,毫不計較個人的榮譽得失。由此顯示出他的思想和追求已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已開始成為一名自覺的革命戰士。
入黨以后的董存瑞在政治上逐步趨向成熟。在攻打隆化的戰斗前夕,連隊組建爆破隊,經過一番爭執之后,董存瑞當選為爆破隊長,由他選將組隊。他把“突擊”的紅旗交給牛玉合,把“支援”的紅旗交給郅振標,當他拿起“火力”的紅旗時,一時不能立刻決定交給誰,他的目光注視著王海山。幾乎是從董存瑞入伍的第一天起,王海山就對他有意見,直到選爆破隊長時,兩人還發生爭執。然而,董存瑞最后還是決定把“火力”的紅旗交給他,而王海山一時竟不能相信這是真的,激動的熱淚止不住流了下來。此時的董存瑞,已不是過去那個幼稚、莽撞、單純的少年民兵,而是一名具有高度政治覺悟、胸懷寬廣、不計個人恩怨的真正的革命戰士。
董存瑞英雄性格的形成和發展,正是伴隨著劇作情節的步步推進而得到逐步顯現。直至最后,在關系到戰斗全局的關鍵時刻,他毫不猶豫地托起炸藥包、拉響導火線,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為革命隊伍的勝利進軍鋪平了道路。在嚴峻的生死考驗面前,董存瑞崇高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華,其英雄性格也迸發出耀眼的火花。
由于劇作家始終把董存瑞形象的塑造植根于現實生活的深厚土壤中,生動、貼切地描繪了他在黨的教育幫助下不斷克服自身的缺點,逐步成長起來的過程,而沒有把他寫成一個脫離生活實際的完美無缺的英雄,故而使其形象豐滿、真實感人。經導演和演員的成功再創造,董存瑞的銀幕形象更具有個性色彩,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范進》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蘩漪》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