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寫作
報告文學起源于散文。17世紀初,歐洲資產階級逐漸走上歷史舞臺的中心,伴隨18、19世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生活發生著急劇變化,面對各種日顯復雜的社會矛盾,人們對各種信息的關注度也愈來愈高,這讓新聞業迅速成長并蓬勃發展起來。不少新聞記者與作家在自己的旅行或采訪中,親身經歷并獲得大量真實材料。他們將這些材料及時整理,生動地描述,發表在報刊上,于是形成了一種將傳統文學中的散文與新聞報道相融合,以文學藝術的形式,真實生動、迅速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動的新文學體裁。這種在真人真事基礎上塑造藝術形象,以文學手段及時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體裁就是報告文學。
我國報告文學產生的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的晚清,當時報紙已在中國出現,和歐洲一樣,散文與新聞的相互結合,開始孕育報告文學這一獨特文體。1849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后,一些初具報告文學雛形的作品開始出現,但真正具備報告文學基本特征的作品出現,一般認為應從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發表開始。這以后,報告文學作品才逐漸多起來。1919年的“五四”運動,為中國的思想和文化帶來深刻的變革,報告文學也隨之在題材和思想內容上取得了巨大突破。這期間,冰心、瞿秋白、梁啟超、魯迅、柔石、謝冰瑩和文學研究會的作家們都紛紛創作報告文學作品,宣揚愛國主義精神,同情民眾生活疾苦,揭露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罪惡,尋求中國社會的出路,不少作品贊揚蘇俄革命,更多地表現北伐革命等思想內容。這些作品的作者多以親身經歷的事件為素材,使作品的抒情性大大增強。但此時就文體而言還沒有正式形成報告文學,“報告文學”這個詞語直到1930年才正式被引進。中國的第一部以“報告文學”命名的作品集,是1932年阿英主編的《上海事變與報告文學》。該書對“報告文學”這一新興寫作體裁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一百多年來,我國報告文學收獲豐碩的成果,不同時期都留下了具有時代影響的優秀作品。
上一篇:文學寫作《間接抒情的運用》
下一篇:文學寫作《報告文學的概念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