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尹昌龍
短篇小說。作者邵振國。發表于《當代》1984年第3期。獲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小說敘述了當麥客的父子倆的一段經歷。甘肅的莊浪是個貧困的地方,人稠,地又沒啥收成。于是,每年都有成群結隊的莊浪人來陜西割麥。天還沒亮,陜西千陽縣的街上就坐著一堆麥客。吳河東、吳順昌父子倆也在人堆里焦急地等著雇主。終于,來了掌柜的,吳河東坐了拖拉機上了南川,吳順昌則被一個年輕媳婦家領著去龍游割麥。龍游山青水秀的,可水土怪得很,這里男人大都患了病,地里的活也就歸了女人。年輕媳婦叫水香,有病的丈夫走親戚去了,家里只有婆婆和她。順昌受到了熱情款待,從而享受到了做人的尊嚴。麥子一天天地割完了,水香對順昌的愛意也更深了。順昌也被水香的愛、美和賢惠所吸引,但是,想起爸爸、媽媽,還有自己的家,他忍痛離開了龍游,留下了淚眼汪汪的水香。在南川,吳河東被掌柜的張根發雇了去,張根發在表面的熱情里隱藏著小氣和輕視。每天割完麥,歇下來,吳河東就會想起老伴,想起兒子。當他想起因為自己無能讓全家跟著受窮、受罪,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窮是窮,但窮得有志氣,可貧窮偏偏壓得他抬不起頭來。割麥的時候,張根發一不小心把表給丟在了地里。吳河東內心經過激烈的較量,最后,他想起還沒娶親的兒子,就偷偷地把表給藏了起來。虧得張根發的爸爸好心地阻擋,要不然吳河東藏在身邊的表會給當眾查了出來。他羞愧難當,老淚縱橫。父子倆會合后,帶著不同的記憶,挑著行裝回家了。這篇小說通過父子倆的不同經歷,寫出了情感糾葛和人格挫折在心靈深處的歷程:父親吳河東因為窮而丟盡了面子,兒子吳順昌因為愛而得來了尊嚴。父子性格上也有所不同,吳河東倔強、粗放,吳順昌活潑、憨厚。小說在結構上以父子兩人的不同經歷為線索,從兩個角度同時展開情節,小說的語言樸實而誠摯,充滿感情色彩。
上一篇:周魯俠《鹿銜草》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王道立《黃山小記》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