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牛運清
長篇小說。作者楊沫。作家出版社1958年初版本三十萬字,經作者增補修改后擴充為四十余萬字,增寫了林道靜在農村的八章和描述北大學生運動的三章,共計十一章,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初版,1978年再版。這是當代文學作品中第一部描寫共產黨組織領導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說。它概括反映了自“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運動期間北京青年學生的覺醒與斗爭,表現了在錯綜復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斗爭中各種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變化,展示了愛國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歷程。小說主人公林道靜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為反抗養母把她許配給國民黨特務頭子、公安局長胡夢安,離開北平去北戴河附近的一所小學找表兄。遭遇不幸后,跳海自殺,被北大學生余永澤救起。兩人相愛,林道靜在這所小說執教。此時“九·一八”事變發生,林道靜結識盧嘉川。為要求抗日救亡,北大學生組織南下示威團。李孟瑜任總指揮,盧嘉川任副總指揮。林道靜與盧嘉川暫時分別。后來林道靜被迫逃回北平。圍繞救亡問題,北平青年學生發生爭論。盧嘉川、許寧等主張抗戰救亡,余永澤贊成“讀書救國論”。富有愛國熱情和正義感的林道靜在思想上靠近盧嘉川,而與余永澤疏遠。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鎮壓,北平共產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盧嘉川被捕,堅強不屈。林道靜因與盧接觸,并且寄發共產黨的傳單,受到余永澤的干涉,兩人感情破裂,宣告離異。林道靜因散發傳單事暴露而被綁架,獲假釋后受到胡夢安的威脅。黨組織設法幫助林道靜離開北平,到定縣當小學教員。李孟瑜改名江華,受黨委派,以林道靜為掩護,前來開展農民運動。由于叛徒戴愉的破壞,江華突圍中受傷,在林道靜幫助下返回北平。林道靜幾經上當受騙,終于逃離定縣,在北平又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革命者鄭瑾在獄中給她講述了許多共產黨人為真理英勇獻身的故事,使她深受啟發。出獄后入黨,成為自覺的革命戰士。此后,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全民抗戰。江華受命領導北平學生運動,林道靜被派到北大負責學運工作。聲勢浩大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示威游行震驚中外,抗日烈火燒遍全中國。小說通過林道靜從一個單純、幼稚、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女成長為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革命者,概括了那個時代許多愛國知識分子所走過的歷史道路,說明知識青年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與工農大眾的革命斗爭相結合,才能有真正的青春。小說發表后,受到讀者歡迎。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這本書有嚴重缺點。《中國青年》1959年第2期發表郭開的文章《略談對林道靜的描寫中的缺點》。郭開的意見主要有三點:其一,認為“書里充滿了小資產階級情調,作者是站在小資產階級立場上,把自己的作品當作小資產階級的自我表現來進行創作的”;其二,認為這本書“沒有很好地描寫工農群眾,沒有描寫知識分子和工農的結合……”;其三,“沒有認真地實際地描寫知識分子改造的過程……”。《中國青年》1959年第4期發表茅盾的文章《怎樣評價〈青春之歌〉?》。文章集中談三個問題:第一,為什么肯定《青春之歌》是一部“有一定教育意義的優秀作品”。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特別是年輕一代)豐富自己對革命歷史的認識,對黨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地區、特定群眾中間的革命策略和方針的認識。”小說通過林道靜的道路,“指出了當時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只有在黨的領導之下把個人命運和人民大眾的命運聯結為一,這才有真正的出路”。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要陷于反歷史主義”。第二,怎樣評價林道靜這個人物。文章認為,“這個人物的形象是真實的。熟悉那時候的社會現實的人,特別是在那時候領導過和參加過學生運動的人,都會覺得林道靜這個人物好像是見過的。因而,這個人物是有典型性的”。第三,《青春之歌》有沒有缺點。文章認為,這部書不是沒有缺點。但是不能把郭開的那些意見“當作這本書的主要缺點”。茅盾指出該書的主要缺點在于人物描寫、結構、文學語言三個方面。人物描寫方面,作品特別突出了林道靜,而其他知識青年形象大都作為“道具”而存在。關于結構,“作者的手法有些凌亂。全書的主要結構是沿著林道靜的遭遇一線發展的。然而中間又插進了一些沒有林道靜在場的在全書是主要的情節,例如本書第七章”。語言方面,“詞匯不夠多,句法也缺少變化。”缺乏個性化的人物語言。茅盾認為關于《青春之歌》的討論很有意義。因為這次討論不但提出了對于一部作品正確評價的問題,而尤其重要的是提出了評價作品時思想方法的問題。小說曾被改編為同名影片。
上一篇:任慶《青春萬歲》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徐建仁《青春流派》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