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宣雅
十場話劇。作者沙葉新。最初發表于《劇本》1979年第3期,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出版。作者以陳毅在解放初期任上海市長的那段生活歷史為題材,在充分再現那段歷史生活的特點和復雜面貌的同時,傾注全力突出表現陳毅對經濟建設的極大熱情,對群眾疾苦的深切關懷,對黨紀黨風的嚴格要求,對各界人士的真誠團結,對部下的不徇私情,對親屬不謀私利。描寫陳毅的戲劇多是寫他的戎馬生涯,表現他“上馬治軍”的方面,而該劇則表現和平時期陳毅“下馬治民”的生活。該劇忠實于人物性格真實,成功地塑造了陳毅的形象。作者把主人公放在一個偉大的歷史轉變時刻,表現了他對未來形勢的清醒估計和立志改造舊世界的政治家的膽略。同時劇作又描寫了陳毅寬容大度、禮賢下士、體察民情的“社會公仆”的精神,顯示了革命家的高風亮節,充分表現陳毅“依馬走筆,興會淋漓”的詩人氣質和他在文學、藝術方面的修養。在借用駱賓王的名句和化用劉禹錫、崔灝的文句時,這種詩人氣質的特點表現得尤為明顯,劇本從多側面多層次展示了人物性格,不僅寫了陳毅作為政治家的性格特征,也寫了他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在情節結構上,全劇找不到一個貫穿始終的矛盾,說不出一個貫穿全劇的戲劇性故事,十場戲十個片斷,自有矛盾。這些矛盾由一個人物來貫穿,各個片斷之間又有直接或間接的埋伏、照應,因而在層層疊疊的矛盾沖突的浪花中,十分醒目地烘托出了陳毅市長這一典型形象。劇本的開頭、結尾皆由主人公一人獨白,是借鑒了國外話劇創作的手法,頗有新意。由于作者重視觀眾因素,注意演員和觀眾的相互關系,在劇本的開頭、結尾,把舞臺空間擴大到整個劇場,并巧妙地把觀眾也組織到劇情中去,有其特殊的藝術魅力。該劇摒棄了對領袖人物頂禮膜拜的“仰視”舊習,在塑造陳毅的形象時賦予喜劇色彩,主要是通過陳毅的警辟言論、詼諧笑談來體現的。但劇本對陳毅市長以外的人物形象的刻畫,并不十分得力,因而影響了這一劇作的整體藝術效果。
上一篇:宣雅《陳毅出山》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陳毅詩詞選集》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