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敬中
抒情詩。作者孫武軍。見《朦朧詩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這首詩對人的生存價值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充滿了自信心。作者說過:“一個充分攝入了社會、生活和人類的自我,恰恰是詩人之所以成為詩人最重要的東西。”他在詩中所創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正是一個“充分攝入了社會、生活和人類的自我”。這個“自我”沒有昂首天外、目空一切,要人們俯首趨奉;也不憤世疾俗,孤芳自賞,沉溺于感傷和幻想。不管命運怎么安排,宇宙怎么運行,風浪怎么顛簸,“我”都能融于生活,適應環境,有益于人類,實現自我的價值。把“我”踩進泥土,“我就會變成一塊煤”,“把少女臉頰的白霜/融化成早晨的紅云”;把“我”扔到了大海,“我就會變成一只銀鷗”,用“我”的雙翅“去驅趕漁船的孤獨”;把“我”吊在了天上,“我就會變成一股風/去預示豺狼的行兇/敲打著企鵝的美夢”,“讓英雄的鮮血/快一點在胸口上凝固/把散發著皂香的黑發/吹到小伙子的臉上”,因此,“我”到處都能存在,“到處都是我”。“我”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也是開朗的樂觀主義者,既平凡而又高大。詩的語言樸實,句式自由,意象清晰,格調豪爽,擬人、象征、比喻等手法的運用也自然貼切。
上一篇:孫宜君《我迎著陽光》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葛菲《我問自己一千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二十周年祭》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