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龐守英
中篇小說。作者王蒙。發表于《十月》1980年第4期,后收入《1977—1980全國獲獎中篇小說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以及《王蒙集》(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作品記敘的是國務院某部副部長張思遠1979年重訪他貶官為民的山村,在回京途中意識的流動。隨著這些意識的變幻,不僅展現出他三十年起伏不平的生活進程,而且描繪出一幅發人深省的歷史反思圖。1949年二十九歲的張思遠擔任了這個中等城市的軍管會副主任。他以充沛的精力和高漲的熱情工作著,“簡直是無限的威信和權力的化身”。不久,他愛上了比他小十三歲的學生自治會主席海云,結了婚。頻繁的運動,連續的會議,使他冷淡了家庭。第一個孩子的死亡,疏遠了他和海云的關系。1957年海云被打成右派,作為市委書記的張思遠堅定地讓她“低頭認罪,重新作人”。他們終于離了婚。很快,美蘭便來填補了海云留下的空缺。她以“為了你的工作”為由,把張思遠的生活安排得舒適講究。“文革”初期,他像歷次運動一樣,毫不猶豫地舉起了階級斗爭之劍,但接著他自己也被揪出來。經過多次批斗,他被關進了自己在任時監造的監獄。釋放后,他像一只被遺忘的、寂寞的蝴蝶,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沒有任何官銜,也沒有任何美名與惡名的張思遠來到邊遠的山村。在這塊踏實的土地上,在人民群眾中,他——老張頭,認識了真正的自己,找到了自身存在的價值。當他官復原職又升遷為副部長,再重訪這個給他留下難忘的記憶的小山村時,他發現了在張書記、老張頭、張副部長之間,分明有一種聯系,有一座充滿光榮和陷阱的橋。如何永遠保持這種聯系,使這座干群之間息息相關的橋梁暢通無阻,便是這篇作品所要啟發人們思考的歷史性的課題。作品借鑒了意識流的表現手法。三十年的升降沉浮、心理變化,通過自由聯想、內心分析、感覺、獨白等形式表現出來,不受時空的限制,不受情節的制約,根據意識的流動,跳躍而至,形成放射型的自由結構。作品被評為19771980全國優秀中篇小說一等獎,曾先后被譯成英、法、德、日等國文字。小說曾被改編成影片《大地之子》。
上一篇:任慶《蛙女》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螺號》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