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宣雅
五幕歷史話劇。作者曹禺。最初發表于《人民文學》1979年第11期。據史書記載,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33年),漢朝宮女王昭君“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自愿遠嫁匈奴單于呼韓邪。此后,“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便在民間廣泛流傳,而且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最樂于表現的題材之一。該劇作者曹禺說他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的囑咐,“是用這個題材歌頌我國各民族的團結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為此,劇作賦予王昭君形象以崇高的思想和勇敢的叛逆性格,表達了維護和發展我國各民族團結和睦的時代主題。該劇中的王昭君不僅具有美麗端莊的外形美,而且富有心地善良、思想純潔、胸懷寬廣的內在美。她是美麗的象征,理想的化身,促進民族友好團結的使者。王昭君出身貧寒,心靈樸實而高尚。她十九歲時不幸被選入漢宮封為“待詔”,長期熬受著孤寂凄苦的生活。然而,王昭君并不甘心這樣白白耗費自己美好的青春和寶貴的生命;透過聲聲搖籃曲《長相知》的動聽歌唱,展示了她要沖出窒息的深宮的理想和叛逆性格。姜夫人一心攀龍附鳳、追求榮華富貴的庸俗哲學,孫美人的悲慘遭遇所帶來的心靈創傷,都有力地對比和襯托出王昭君純潔、高尚的思想和不屈的叛逆性格。所以,當匈奴單于呼韓邪來到漢朝求親時,王昭君毅然主動請行,以擺脫不幸的命運。王昭君這一“戲劇性”的舉動,不僅完全符合她性格發展的必然邏輯,也由此從根本上改變了她悲劇人物的形象,使“昭君出塞和番”融入胡漢修好、民族團結的歷史內容,既合情合理,又令人可感可親,從而實現了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比較完美的結合。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結為百年之好,不惜萬里迢迢,隨單于到匈奴。作為匈奴閼氏的王昭君又致力于匈奴與漢朝友好的大業。她痛斥排斥匈奴的漢朝國舅王龍,幫助單于平息了反對漢匈友好的匈奴將領溫敦的叛亂,贏得了呼韓邪的愛慕和信賴,與之建立了美滿幸福的家庭。該劇作者匠心獨運,一反過去歷史上王昭君凄凄慘慘的悲劇形象,而把她塑造成一個“淡淡裝,天然樣”“款款地行”“從容地走,把定前程,我一人敢當”的“笑盈盈”的王昭君。她敢于向命運勇敢挑戰,為了民族團結和睦大業而堅持不懈地奮斗。由于劇作家同時又是詩人,因而該劇也和作者的其他劇作一樣,一方面有尖銳復雜的戲劇沖突,另一方面作品又充滿了詩情畫意。作者把展示戲劇沖突的發展進程與展示人物內心的沖突結合起來,運用大量抒情詩風格的人物內心獨白,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也促進了劇情的發展。劇中王昭君的美麗多情,善良堅強;單于呼韓邪的剛毅豪放;溫敦的狡詐兇狠;老奴隸古伶仃的幽默機智,都寫得比較成功。該劇于1979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
上一篇:孫宜君《王亞凡詩抄》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王老九詩選》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