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的解釋|宜的意思|“宜”字的基本解釋
“宜”字在古書里,其形體無論怎樣變來變去,都是容器里盛有肉食,也就是說,“宜”字的本義是菜肴。孟子說:“食,色,性也。”飲食是人類生存所必需,有飯吃,而且有肉吃,生活自然愜意。《說文》解釋“宜”為“所安也”。大概就是從這個角度說的。《曹劌論戰》中說:“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所安”就是安生的東西,古話說“民以食為天”。生存溫飽離不開衣食,有了衣食人才能安生。由此,“宜”引申有相宜、適宜、合適的意思,如“老幼皆宜”。又引申有應當、應該的意思,今語有“事不宜遲”。另外,“宜”還有恰好、舒適的意思。杜甫《有客》詩中有“喧卑方避俗,疏快頗宜人”的句子,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景物宜人”、“氣候宜人”。
“宜”字同“俎”字原是一個字。“俎”為祭器,“宜”是祭肉,它們都同祭祀有關。古書上說:“起大事,動大眾,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謂之宜。”這句話里,“大事”指戰爭,“有事”指祭祀,祭禮和戰爭在古代社會里是大事,要動員大家參加的。不過,在參與戰爭之前一定要進行祭祀,這叫宜,祭祀是適宜的事。“宜”由盛肉的祭器引申為肉肴、吃肉,又引申為相宜、適宜。
在傳統生活習俗中,凡事必擇吉時吉日。在舊版本的歷書上都說明某日某時宜做什么,不宜做什么。如宜沐浴、栽種、出行、動土等;不宜出行,不宜動土之類。據說宜則吉,不宜則兇。古人對選擇吉日是很在乎的。
“宜”字被許多地名所采用,如四川宜賓,江蘇宜興,湖南宜章,河南宜陽,云南宜良,廣西宜山,陜西宜川,江西宜豐、宜黃、宜春,湖北宜城、宜都、宜昌等。
在以“宜”字為地名的地方,宜興名揚天下,這是因為宜興出產陶器。其中紫砂工藝陶器最為著名,有壺、杯、碟、瓶、花盆、雕塑等品種,質地精密,造型大方,裝飾純樸。民間傳說,紫砂陶器盛暑貯存茶不易變味,盆栽花草不易爛根。陶器的傳統造型有合菱、竹扁、鵝蛋等多種樣式。宜興制陶業歷史悠久,素有陶都之稱,它是中國綜合性的主要產陶基地之一。
西湖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湖光山色格外宜人。蘇軾寫了一首《飲湖上初晴后雨》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其中的“宜”字是合適、相稱的意思。蘇軾把風光瀲滟的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后來許多詩人和詞人也引用這個比喻。
明朝湯顯祖在《牡丹亭》中用了“宜室宜家”一詞,兩個“宜”字在這里是安順、和睦之意,“室”指夫妻居住的地方,“家”指一門之內的居室,“室”和“家”都代表夫妻。“宜室宜家”就是家庭安順,夫婦和睦。
在“宜”字組成的詞中,有個詞容易弄混,那就是“宜人”,這個詞有兩種講法,一是適合人的心意,叫宜人;二是封建時代對婦女的一種封號,顯然,所封之婦女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朝廷里七品以上的官員的母親或妻子被封為宜人。
自宋代以來,各個朝代對受封者的兒子或丈夫的官銜的要求是不盡相同的,級別不夠是不宜受封的。
上一篇:定的解釋|定的意思|“定”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宰的解釋|宰的意思|“宰”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