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曉曄
長篇小說。作者南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2月出版。作品描寫了六十年代初解放軍某師在南海前線圍海造田的故事。1962年夏天,某師奉命圍墾有數萬畝面積的海灘牛田洋。這里爛泥深達27米,歷史上曾兩次圍墾都以失敗告終。這個師在機械設備和資金十分缺乏、同時又有暗藏的階級敵人從中破壞的情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投入了戰斗。師政委趙志海緊緊抓住階級斗爭這個綱,以毛主席的光輝著作《矛盾論》和《實踐論》為武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放手發動群眾,深入調查研究,帶領全師指戰員克服重重困難,終于修筑起長達四十多公里的攔海大堤,并在當年獲得了水稻豐收,圓滿完成了上級交給他們的艱巨任務,同時他們還以高度的革命警惕性,粉碎了美蔣特務的登陸計劃,揪出了暗藏的階級敵人,以鐵的事實教育了只重生產而忽視階級斗爭的同志。在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中培養出了一代新人。作品緊緊圍繞圍海造田和當年造田、當年豐收這一主線索,通過鋪設沙基、修筑堤身、大壩合攏、土壤除鹽、培育秧苗等一系列情節,描寫了軍隊與地方、干部和戰士團結一心,共同奮戰,克服前進中的重重困難的過程,塑造了師政委趙志海、連指導員陳大忠、地委專署副專員謝文和、老貧農牛阿進等許多人物形象。這部作品創作于“四人幫”極“左”思潮統治文壇的年代,是體現所謂“三突出”之類創作原則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創作構思上,帶有明顯的圖解政治的特點,整部作品的全部意圖在于論證《五·七指示》關于“人民解放軍應該是一個大學校。這個大學校,要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的建軍思想的正確性。在人物塑造上則存在嚴重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傾向,作品中的所有人物都是按既定的階級斗爭的理論框架而設置的。為了強化作品的階級斗爭色彩,它還設置了另一條情節線索,即趙志海等人與潛伏特務、地委農辦主任陶才的斗爭。但這一情節線索與圍墾牛田洋的主線索之間的關系極為松散,顯然是為了圖解概念而匠心為之的。總之,這是一部思想局限性十分明顯的作品,其創作思想帶有那個時代的鮮明特征,曾被認為是體現“四人幫”文藝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
上一篇:孫宜君《片石集》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郎偉《牛販子山道》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