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學軍
中篇小說。作者韶華。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年8月初版。作品描寫社會主義水利建設戰線上的生活和斗爭,通過青龍水庫的建設工程,展現了社會主義水利建設的宏偉圖景和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歌頌了人民群眾大干社會主義的飽滿熱情,揭示了領導干部之間、上下級之間、夫婦之間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它形象地說明了生活就像滾滾浪濤,每個人都在時代浪潮的沖擊下,大浪淘沙,才能不斷前進。青龍水庫工程局黨委書記鐘葉平,團結廣大干部,依靠專業技術人員和工人群眾,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周密的計算和反復的科學論證,提出了提前一年使大壩達到攔洪高度的奮斗目標,得到了省委的支持和廣大群眾的擁護,但遭到了省水電局局長陳超人的阻撓和反對。陳超人有嚴重的個人主義思想,過多地考慮個人威信,不惜損害人民的利益。開始,他提出了先筑大壩兩頭、留著合龍口的所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方案,并指令按這一方案施工,給大壩合龍造成了被動局面。在方案被省委否決以后,他又不顧工區主任的反對,憑主觀臆想在溢洪道工區實行“遍地開花”的作業方法,致使發生了滑坡事故。繼而他又提議不管粘土質量,先筑起大壩能攔洪就行。陳超人的種種做法,遭到鐘葉平和廣大干部群眾的抵制。他們把沖天的革命干勁和嚴肅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進行技術革新,提高工作效率,終于在1959年7月1日晨使大壩合龍,達到攔洪高度,并經受了特大洪水的考驗,實現了提前一年完成大壩的奮斗目標。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青龍水庫工程局局長封樹凱是鐘葉平的丈夫,工作中唯恐犯錯誤,怕失去已有的地位,患得患失。對先進事物不敢支持,對陳超人的錯誤決定不敢抵制,滑坡事故之后一直感到內疚,在鐘葉平的幫助下,認識了錯誤,重新振作起來。青年工人劉得水是一個轉業軍人,有著豪邁的氣魄和刻苦鉆研的精神。他改裝挖土機,提高采砂工效一倍多;在遇到滑坡危險時,首先想到的是同志們的安全,致使自己被砸成重傷。在他身上充分反映出工人階級的優秀品質。小說也批判了省水電局處長魏晶瀅不顧人民利益,見風使舵,一味媚上的惡劣品質。此外,總工程師張醒民、工區主任蘇世榮、老工人馮大有等人物形象也很生動、豐滿。小說情節曲折生動,充滿了飽滿的革命熱情,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時代精神。小說曾被改編為同名影片。
上一篇:龐守英《流逝》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張達《浪灘的女人》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