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敘事長詩。作者康朗英(傣族)。發表于《人民文學》1959年第5期和1959年3月22日《云南日報》。云南人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分別于1959年出版單行本。這是老歌手康朗英根據自己參加修建流沙河水庫的親身觀察和感受創作的一部長篇敘事詩。長詩共分九章。第一章,主要敘述關于流沙河起源的古老神話傳說。第二、三章,用悲憤的筆調寫出傣族人民受災受難的血淚史,揭露和控訴了利用自然災害盤剝、掠奪人民的封建領主與貪官污吏。詩中寫道:“啊,過去的農民/真是多災多難/他們的眼淚掉在河里/跟著河水永遠流不完/他們的痛苦放在船上/最大的船也要壓沉/他們的災難匯合在一起/可以堆成布朗山。”在苦難中的傣族人民,“像一只雄雞,等待著黎明”。在長詩的第四章到第九章中,詩人把他的筆觸從歷史轉向現實,主要描敘傣族人民改造流沙河的勞動和斗爭,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沸騰景象,從而把久遠的歷史和當前的現實融匯在一起,歌頌了傣族人民從苦難走向歡樂、幸福的進程。長詩把改造流沙河的勞動場面的描寫,與改變民族陳舊傳統風習、人們的迷信觀念結合起來,既表現了傣族人民戰天斗地的勞動熱情,又表現了他們思想的飛躍和精神的升華,從而深化了長詩的主題思想和現實意義。這首長詩在藝術方面也很有特色。首先,詩人創造了一種抒情與敘事相結合的特殊形式。長詩沒有完整的故事,也沒有貫穿到底的主人公,而是由作者直接出面,描寫他的所見所聞所感,在毫無拘束的詩境中,把傳說、歷史和現實融合起來,編成一首沒有中心人物,但仍有一系列鮮明形象的詩篇。它仍以敘事為主,用許多片斷的情節和生動的畫面表達內容。其次,語言樸實明麗,煥發出傣族詩歌所特有的藝術光彩。長詩廣泛運用了比喻、夸張,在樸實的詩句里,表現出鮮明的形象。美妙的聯想,蘊含著強烈的感情,深刻的哲理,有著感人的藝術魅力。長詩的不足之處,是作者對新生活的理解和表現,不如抒寫舊時代的傳說和勞動人民苦難遭遇那樣深刻有力。《流沙河之歌》作為傣族第一部歌唱社會主義新生活的長詩,在當時曾產生過熱烈的反響。
上一篇:韓道方《流動的人格》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鄒德清《流沙河詩集》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