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曉文
中篇小說。作者朱曉平。發表于《鐘山》1985年第3期,獲1985——1986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后改編為同名話劇。小說深刻反映了農村生活的本質特征和農民的心理與性格。“我”來到西北高原的桑樹坪插隊。桑樹坪的生產隊長李金斗來縣城接“我”,到時天黑了,為了省錢他就在縣招待所的大門洞里蹲了一夜。“我”到了村里,李金斗不給安排干重活,這是為了評工分時給“我”盡量壓低,結果“我”只評得六分。麥收時公社里來人估產,為了盡量讓他們低估一些,好讓社員糊口,李金斗挨了打也心甘情愿,多虧了“我”仗義執言,嚇住了公社主任,他們只估了畝產一百七十斤。李金斗十分高興,立即宣布給“我”加工分。麥收時請了麥客幫助割麥,李金斗將派飯加了粗糧讓“我”去送,結果被麥客發現,便不好好割麥,氣得李金斗破口大罵。李金斗的大兒子滿娃早亡,兒媳彩芳十八歲便守寡,受盡了李家和村里人的欺負。李金斗想讓彩芳再給他的二兒子蒼娃作媳婦,彩芳誓死不從。請來的麥客中有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榆娃,他會唱山歌會拉二胡,給苦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彩芳喜歡上了他,兩人商定一起逃往榆娃家,被李金斗發現將兩人痛打。彩芳投井而死。桑樹坪人都稱李言老人為李家老叔,他是李家祖先李青翰的小兒子,年輕時因與戲班一姑娘戀愛不成,離家出走成為流浪漢。在外幾十年歷盡艱辛,也發了財。上了年紀以后回到家鄉,將錢財散給鄉親;為青翰老人養老送終。當他的錢用完以后,村里人誰也不照顧他,讓他在山上放羊,住在破窯里。后來在“我”的斥責下,李金斗才讓他干稍輕一點的活——看磨。修理窯洞時李金斗讓他暫時搬出來,李言以為是趕他走。他跑到山里,大醉而死。媒婆六嬸子有著一副伶牙俐齒,住在縣城附近。家境較好的呂老漢請她給兒子說媒。六嬸子看好王圪頭村聰明、漂亮的玉蘭姑娘,她有兩個哥哥年齡大了,等錢結婚。有著六嬸子的說合和呂家的豐厚彩禮,親事成功了。可是在結婚的當天,玉蘭姑娘自殺身亡。原來呂老漢的兒子是個“柳拐子病”患者。王志科逃荒來到桑樹坪,被李金洪收為養子,后與他的女兒福綿結婚生了兒子李小科。李金洪也是個外來戶,他當年為李青翰老人收養。因此,當李金洪和福綿先后因病去世后,村里人就容不下王志科這個外來戶住著他們李家的窯洞。當一個布客在桑樹坪村外被殺時,村里人異口同聲誣陷王志科。他先是在村里被管制,家被抄得一干二凈,干著最重的活。后來他又以反革命罪被捕,因想念兒子,越獄時被打死。李小科從小成為流浪兒。河南人老呂四處燒窯為生,因燒窯技術好聞名四方,被李金斗留在桑樹坪常住,以便讓他為隊里謀福利,講好收益四六分成,老呂的口糧和燒窯費用由隊里負擔。但李金斗時常不兌現,還企圖學會老呂的技術后將他擠走,吃了老呂的苦頭后才作罷。老呂在李福民家吃飯。李福民的兒子金盛外出作礦工,被選送進修,回去后提了干,便回家要與妻子惠·萍離婚。李福民一家都站在兒子一邊,老呂便時常安慰軟弱可憐的惠萍,幫她出主意,兩個人結下了友情。一天晚上老呂在安慰惠萍時被李福民率人“捉了奸”,老呂一氣之下將錯就錯認了下來。惠萍出走了,她討著飯來到老呂的河南老家,等老呂回去時兩人結了婚。作品“以直面生活的冷峻態度和濃烈的西北高原氣息,在一個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歷史文化特征的典型生活環境里,對農民的命運作了群體性的透視”(馮牧語)。小說以給人物立傳的方式結構全篇,又時有交叉,使人物具有巨大的包容量。作品深刻地揭示出,農民的實際社會地位、生活狀況和他們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都是由中國農村落后的生產力水平和經濟基礎決定的。作品還對農村封建宗法制度對待婦女和老人的野蠻和殘酷進行了有力的批判。
上一篇:周魯俠《桐柏英雄》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成星星《桑樹坪紀事》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