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儀平策
短篇小說。作者黃秋耘。發表于《北京文藝》1962年第 4期。它描敘的是杜甫還家前后,政治上報國不成而改用詩筆戰斗的故事。深秋,在一條荊棘叢生的古道上,一位風塵仆仆的旅人正牽著一匹瘦馬踽踽獨行。他就是杜甫。這年四月,他從胡人占領的長安逃到鳳翔。肅宗皇帝封了他一個“從八品上”的卑微官職左拾遺。他本想當好這個諫官,可差一點因此而丟了性命。從此他便噤若寒蟬了。八月,皇帝下令要他回鄜州探望家室。深為自己無力仗義執言而痛苦的杜甫,目睹著沿途遍地瘡痍、哀鴻滿野的人間現實,心情抑郁地回到隔別一年的家中。和妻子兒女悲喜交加的重逢,沒有沖淡他內心的痛苦。他躺在床上,想起自己年輕時的抱負,想起開元盛世,想起眼下皇帝昏庸、吏治腐敗、民不聊生的黑暗政治,不禁熱淚進流。幾位父老一大早抬著家釀的米酒來慰問他,希望他這位當官受祿的,多為老百姓想想辦法。杜甫聽后更加深了內心的悲憤和良心的譴責。他含著熱淚送走幾位父老后,決心用筆、用詩來為大唐統一,為拯救人民而奮斗。小說借古諷今,在歷史的題材中寄寓著對現實的關注和憂思。語言優雅厚重,筆調沉郁悲涼,頗有古風。小說是作者應《北京文藝》編輯部之約,為紀念杜甫誕辰一千二百五十周年而作的。發表后反映甚好。1964年作品開始受到批判,被認為是“披著歷史題材的外衣”,“迂回地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向黨和社會主義進行惡毒攻擊”的“大毒草”。粉碎“四人幫”后,作品受到重新評價。《中國當代文學史稿》中指出:“因為前幾年小說反映現實問題曾受到不應有的限制,這就不能不使一些作家把筆鋒轉向歷史生活領域。”這種現象“實質上是在特殊環境下小說堅持現實主義精神的一種曲折的反映。”
上一篇:柴珮珍《李順大造屋》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謝錫文《條件尚未成熟》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