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龐守英
中篇小說。作者張一弓。原載《十月》1982年第1期,后收入《1981——1982全國獲獎中篇小說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以及《張一弓集》(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作品描寫的是農村鐵匠張銀鎖與臘月從相愛、結合,之間經過離異、重逢,最終破鏡重圓的愛情故事。五十年代中期,在初級農業社的水庫工地上,二十歲的小鐵匠張銀鎖因改造推土小木車,與王木匠的女兒臘月相愛。露水河畔,這對幸福的年輕人播下了愛情的種子,生了男娃鐵栓。在大躍進的日子里,銀鎖受公社的聘請,擔任了公社農具廠鐵工組組長。他為保持祖傳的“飛鐮張記”的榮譽,被拔了“白旗”,憤怒之下,他一拳打傷了公社夏謀副社長的鼻子,被關進監獄。三年刑滿回來,臘月已帶著栓娃逃荒去了北山。張銀鎖挑起扁擔,走進北山口,尋找臘月母子。他走過了九十九個村莊之后,終于在一個小小的山村找到了臘月與鐵栓。一家人告別了老實厚道的農民——臘月的丈夫劉忍下了山,但是等待他們的卻是另一場惡夢。臘月被她的哥哥所逼迫,在抗爭之中嫁給死了妻子的夏社長,被送回夏的老家。“文革”期間,“反夏派”想利用張銀鎖的奪妻之仇害死夏。就在張銀鎖即將落入圈套之時,臘月阻擋住了他。這件事在銀鎖的心里造成難解的誤會,直到他成了“鐵匠專業戶”,臘月回來看望,他仍拒不會面。后來在兒子和鄉親們的勸說下,誤會解除,這對離異了二十二年的夫妻終于破鏡重圓。作品通過這個凄婉迷人的愛情故事,刻畫了臘月與銀鎖兩個動人的形象。臘月對愛情的癡心以及為此她所作出的巨大犧牲,銀鎖對愛情的執著和對背叛愛情鄙夷的強烈個性,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著愛情故事的進展,中國當代農村二十多年發展的歷史自然映現出來,令人反思與回味。作品在結構上頗具匠心,首先從“飛鐮張”重新上市寫起,一個女人的目光給人留下懸念,爾后展開歷史的回憶。在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的敘述中,不時有現實糾葛的插入。最后是大團圓結局。作者對這種結構形式有所偏愛,多次出現在他的作品中,有雷同之感。這篇作品被評為1981——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并改編為同名影片。
上一篇:孫宜君《張秀眉之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劉圣宇《弦上的夢》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