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龐守英
中篇小說。作者譚談。原載《芙蓉》1981年第1期,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出版單行本,后收入《1981——1982全國獲獎中篇小說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作品敘述的是發生在湖南山村的生活故事。主人公金竹的丈夫在翠竹峰那邊的煤礦工作,他三十歲生日這天,金竹抱著孩子歡歡在彎彎的山道上等他回家。沒想到,丈夫因公犧牲了,金竹等來的是礦上領導送來的噩耗與安慰。按政策規定,死者親屬可去一人頂職,那么誰去呢?這個問題最先擺在了這位新寡少婦的面前。小叔子二猛認為嫂嫂去頂職天經地義,而金竹考慮到故去老人的囑托和小叔子懸著的婚事,毅然決定讓二猛去頂職。她要盡一個嫂嫂的責任,促成二猛和在代銷店當營業員的姑娘鳳月的婚事。自從二猛去礦上當了工人,鳳月在愛情上變得主動起來,但是二猛對這位“高價”姑娘卻始終保持不冷不熱的態度。他感到親切的是金竹操持的這個溫暖的家,他所敬重的是金竹的人格。每逢輪休日,他頭天下了班,扯起兩條腿巴走二三十里山路趕回來,次日清早便扛著鋤頭下地干活。每月發了工資,他除了留下自己的伙食費和很少一點零用錢以外,全部送回來交給嫂嫂,而金竹默默地接過錢,又悄悄地把它存放起來。金竹希望二猛與鳳月結合,但是當她聽到二猛和鳳月的腳步聲消失在門外融融月光之中,“她心里,像突然倒翻了一個五味瓶,使她顯得莫名其妙地不安起來”。無論是金竹還是二猛,都認為只有對方才是最理想的愛人,但是金竹的一切行動卻是要避免這種結果。當二猛為鳳月救火負傷,可能致殘,而鳳月徹底地拋棄了他的時候,她才勇敢地接受了二猛的愛情。作品以細膩的筆觸,刻畫了金竹和二猛兩個普通人的形象,著力表現了他們美好的心靈,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傳統的道德觀念。在藝術上,作品不追求情節的曲折離奇,描寫的重點集中在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上,從中發現不平常的美學價值,開掘人物心靈的寶石。作品還善于選擇生動、傳神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典型細節,如傳遞愛情信息的田螺殼、歡歡為爸爸——叔叔下酒用的螃蟹多次出現,都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作品被評為1981——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
上一篇:周魯俠《山菊花》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劉圣宇《山那面人家》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