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淺見寡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淺見寡聞:qiǎn jiàn guǎ wén
詞源:《史記·五帝本紀贊》:“非好學深思, 心知其意, 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詞由, 傳說, 上古有五個帝王: 即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記載奴隸制時代的歷史文獻匯編——《尚書》里, 主要記載著商、周帝王的言論與文告, 堯以來的史實也有些。后來的諸子百家, 有的記述了黃帝的史實, 孔子也記傳了《宰予問五帝德》和《帝系姓》,但都不嚴謹可信, 連當時有地位的長者也無法說清楚, 因此人們并不傳習。為了核實五帝史實, 西漢武帝時的司馬遷曾西到空峒山, 北過涿鹿山, 東臨大海, 南渡長江、淮河, 請年長的人指稱、介紹黃帝、堯、舜等的遺跡, 盡量使有關的歷史接近真實情況,于是寫下了《五帝本紀》。他在該文的最后一段《贊》里指出:“除了好學深思、領會書中的意旨的人,本來就很難和見識淺薄、孤陋寡聞的人說清楚。”
詞義: 識見膚淺, 聽聞很少。見:見解、見識。寡: 少。形容見聞不廣, 知道的東西不多。亦作“淺見寡識。”
書證:魯迅《華蓋集續編的續編·阿Q正傳的成因》:“在這事實發生以前, 以我的淺見寡識, 是萬萬想不到的。”
上一篇:成語《流金鑠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漿酒霍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