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謝錫文
短篇小說。作者周克芹。發表于《四川文學》1981年第8期,后收入《周克芹短篇小說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小說描繪了實行生產責任制后農村姑娘容兒的憂慮——“各家各戶做莊稼”,集體的事情怎么辦?故事圍繞容兒的這一心事展開。容兒與巧巧相約去看望待嫁的小翠,出門前換上一件新的確良襯衫。早先“因為隊里窮,家里窮,她一年四季都穿著又厚又粗的衣服”,連姑娘們需用的乳罩也買不起。為這么個“小玩藝”,“她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委屈’的苦澀味”。如今苦澀的日子過去了,自從實行生產責任制,她家的糧食多得沒處放,她也“新添了兩套料子”,而她卻感到了新的“委屈”。母親說她干工作是管閑事,她的同行巧巧也感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生疏”,“總感覺有些孤單”,甚至想“嫁出去算了”。而眼前小翠的婚事又明擺著不稱心。容兒不禁連連嘆氣,委屈得想哭。她是團支部書記、科研組組長,怎么能放下工作不管呢?正當容兒與巧巧互訴心事的時候,遇見了那個對容兒“有種說不清的吸引力”的“怪人”明全。他是村里年輕人默認的“首領”,他了解“莊稼人的心,只有土地和女人才拴得住”,大膽推行了生產承包責任制,而自己卻主動去包“沒人包的山坡地”,自覺幫缺少勞力的人家干活。他明白容兒的心事,告訴她“你們的憂慮,也是我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上級注意到了”。他的行為,話語使容兒得到了寬慰,心事一下子“隨著清風吹散”了,“好像從來都不曾有過似的”。小說寫了“一路月光,一腔心事,沒有劇烈的沖突,不見復雜的情節,卻意味深遠,優美動人”(崔道怡語)。作品文筆細膩抒情,結構流暢自然,尤其是以月光貫穿全篇,既貼切主人公容兒的素質——年輕女子的心事,又為作品熔煉了濃濃的詩意,很好地起到了貼切性格,渲染氛圍的作用。情景交融是作品的突出特色。作品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上一篇:王菊延《山川·歷史·人物》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鄒德清《山民》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