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石高來
中央民族學院漢語文學系《民族文學》選編組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共收入六十七位少數民族作家的散文作品六十八篇。它們描繪了一幅幅富于特色的少數民族地區的風俗風情畫:青綠無際的草原,終年積雪的高山,碧波萬頃的翠湖以及緊張的賽馬會,歡樂的潑水節,侗寨的蘆笙,洱海的歌潮,天山腳下的“姑娘追”,苗家寨的“斗牛節”等。部分作品以不同側面反映了各族人民改變環境、改變社會和自己的精神面貌。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的《鹿的故事》,記述了鄂倫春人捕養野鹿的過程,謳歌他們在改變舊生產方式中的斗爭精神。土家族作家孫健忠的《洛塔的河流》,寫洛塔人民用簡陋的生產工具在窮山僻壤上開鑿出一條條飄帶似的河流。白族作家那家倫的《思茅女兒》寫被從死亡線上救回的孤兒成為一個解放軍的醫務工作者。土家族作家汪承棟的《央措》、傣族作家巖峰的《玉兒映》,表現了一代新人沖破習慣勢力逐漸成長,走著與老一輩完全不同的路。部分作品表現新的生活改變著舊的風俗習慣,使之具有新的意義。苗族作家譚良洲的《苗家村的斗牛節》,記敘了苗族“斗?!憋L習從“斗死?!薄ⅰ俺悦涥簟钡浇琛芭4蝰{”的歡樂鼓動生產的轉變。彝族作家熊家斌的《家鄉的火把節》表現隨著建設的發展和文化生活的提高,火把節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苗族作家楊明淵的《歡樂的蘆笙會》、藏族作家益西丹增的《高原賽馬會》、布衣族作家羅國凡的《跳花會》,不但描繪了獨具民族特色的風俗畫,還表現了人民精神生活的新變化。寫于新時期的部分作品表現了少數民族人民對“四人幫”的控訴和重新獲得解放的歡樂感,如壯族作家黃勇剎的《滇池情思》、回族作家高峰的《你的愛》、白族作家那家倫的《金燦燦的歌聲》、蒙古族作家巴彥布的《折不斷翅膀的雄鷹》等。另外,彝族作家普飛的《打火》歌頌彝漢民族關系融洽,朝鮮族作家金哲的《橋》歌頌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該書作品敘事、寫人、繪景大都與民族地區的綺麗風光和特殊生活結合起來,形成了作品濃郁的詩意和奇特的蘊味。
上一篇:郎偉《少年天子》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尕豆妹與馬五哥》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