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學軍
中篇小說。作者徐光耀。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62年初版。小說曾譯成英、德、朝鮮等多國文字。1963年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成同名故事影片。獲1980年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小說以抗日戰爭為背景,描寫了冀中白洋淀地區一個農村孩子在革命隊伍的培養教育下,在嚴酷的斗爭環境中,鍛煉成長為堅強小戰士的動人故事,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性格鮮明的小英雄張嘎的形象。奶奶是張嘎的唯一親人,為了掩護在他們家養傷的八路軍老鐘而壯烈犧牲。嘎子滿懷仇恨,帶著老鐘叔送給他的小木槍,參加了八路軍,決心像偵察員羅金保叔叔那樣機智勇敢地戰斗。他渴望有一支真正的槍。在戰斗中,他憑著機靈從鬼子身旁撿到了一支手槍。可是他萬萬沒想到,錢區隊長要收這支槍。他傷心透了,哭著鉆出人群。后來他又繳獲了一支嶄新的手槍,為了保住這支槍,他悄悄把它放進大楊樹上的老鴰窩里,但仍未逃過細心的錢區隊長的眼睛。在一次圍殲戰中,嘎子不僅提供了“鬼不靈”的詳細地形,還主動承擔了誘敵任務,冒著生命危險鉆進敵人據點,配合部隊取得了戰斗的勝利。祝捷會上,區隊長表揚了張嘎,并獎給他一支槍,他并沒有因此而滿足,而是悄悄地向小伙伴透露出他要求加入共產黨的決心。至此,張嘎成長為一名真正的革命戰士。小說生動地刻畫了張嘎從幼稚到成熟、從單純要為親人報仇到建立遠大理想的成長過程。在刻畫人物時,作者沒有回避張嘎成長過程中的缺點,這些缺點既符合一個孩子的性格,又和他的革命熱情緊密相連,真實地表現了他那孩子的想象、情感、趣味,和頑皮任性的特點,集中表現了他的個性特點:“嘎”勁。所謂“嘎”,既包含著小戰士的機智靈活,又具有孩子的活潑頑皮,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意味。在成功地塑造嘎子形象的同時,作品還較好地刻畫了幾位與小英雄的成長關系密切的成人形象。作品通過幾個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情節,細致地展示了區隊長充滿“嚴”與“愛”的思想品德,體現了黨和革命隊伍對戰士的教育和關懷。羅金保是傳奇式的人物,比較突出地描寫了他如何幫助嘎子成為一名出色的小偵察員的過程。此外,張奶奶和鐘大叔都曾給予嘎子的思想性格以有力影響。小說以“槍”為貫穿全篇的線索,以老鐘叔送給嘎子一把木頭手槍開篇,以區隊長獎給張嘎一支真槍作結,巧妙而有趣地寫出了小主人公的成長過程。作品結構完整嚴謹,情節曲折生動,基調明快爽朗,洋溢著濃郁的兒童情趣和戰斗激情,顯示出作者藝術構思的匠心。
上一篇:耿光怡《小丫扛大旗》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尹昌龍《小廠來了個大學生》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