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孝子順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孝子順孫:xiào zǐ shùn sūn
詞源·《孟子·離婁上》:“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姓不不能改也。詩云:‘殷鑒不遠(yuǎn),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
詞由:孟子認(rèn)為:一個人君應(yīng)該以仁為準(zhǔn)則,以不仁來警鑒自己。他引用孔子說的話:所謂道,就是仁與不仁罷了。他還舉幽王、厲王為例來說:“作為一個人君,殘暴得過分,那自己要被殺害,國家也要滅亡;就是不過分,那自己的處境也很危險(xiǎn),國勢也必削弱。象幽王、厲王,即使他的后代再好,一千年一萬年也改變不了老百姓的看法。《詩經(jīng)》上說的,夏桀因殘暴而被殺、亡國,可是不多久,商紂又走夏桀的老路了。”
詞義:孝順的兒孫。這是封建禮教所宣楊的絕對服從父母、祖宗的人。亦作“孝子賢孫”。
書證:《漢書·武帝紀(jì)》:“建元元年……夏四月己已,詔曰:‘……今天下孝子順孫,愿自竭盡以承其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一回:“我死后別無遺言,惟囑后世子孫,千萬莫把綠林習(xí)氣改了,那才算得孝子賢孫哩。”
上一篇:成語《如喪考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孟公投轄》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