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灑脫的莊子與《莊子》·《莊子》中的邏輯故事·大天地而小毫末》注釋|譯文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末①,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②無窮,時無止,分③無常,終始無故④。是故大知⑤觀于遠近,故小而不寡⑥,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向⑦今故⑧,故遙而不悶⑨,掇⑩而不跂B11,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涂B12,故生而不說B13,死而不禍,知終始B14之不可故B15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B16?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莊子·秋水》)
【注釋】①大:以……為大,是形容詞意動用法。后文的“小”與此同。②物量:事物的體積。③分:指得失之分。④故:通“固”,固定。⑤知:通“智”,智慧。⑥寡:少。⑦向:察明。⑧故:同“古”。⑨悶:厭倦。⑩掇(duō):拾取。[[!B11]]跂(qì):求。[[!B12]]涂:通“途”。[[!B13]]說:通“悅”,欣悅。[[!B14]]終始:指死生。[[!B15]]故:通“固”,固定。[[!B16]]倪:尺度、標準。
【譯文】河神說:“那么我把天地看做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做是最小,可以嗎?”海神回答:“不可以。萬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得與失的區分沒有不變的常規,事物的終結和起始也沒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慧的人觀察事物從不局限于一隅,因而體積小卻不認為就是少,體積大卻不認為就是多,這是因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證驗并明察古往今來的各種情況,因而壽命久遠卻不感到厭倦,生命只在近前卻不會企求壽誕,這是因為知道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虛的規律,因而有所得卻不歡欣喜悅,有所失也不悔恨憂愁,這是因為知道得與失的稟分是沒有定規的;明了生與死之間猶如一條沒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間不會倍加歡喜,死離人世不覺禍患加身,這是因為知道終了和起始是不會一成不變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識,遠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多;他生存的時間,也遠遠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時間長;用極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沒有窮盡的境域,所以內心迷亂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來,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為細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與地就可以看做是最大的境域呢?”
【評說】海神的回答充滿了辯證思維的火花!事物的性質、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系都是相對的、可變的,而沒有絕對的、不變的,因此大和小、多和少、得和失、盈和虛、起始和終結甚至于生和死都不是絕對的。
上一篇:《博雅善思的劉安與《淮南子》·《淮南子》中的邏輯故事·塞翁失馬》注釋|譯文
下一篇:《反對詭辯的荀子與《荀子》·天官薄類》注釋|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