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亞里士多德”墨子與《墨經(jīng)》·關(guān)于判斷·“周”與“不周”》注釋|譯文
乘馬,不待①周②乘馬然后為乘馬也。有乘于馬,因為乘馬矣。逮至③不乘馬,待周不乘馬而后為不乘馬。此一周而一不周者也。(《小取》)
【注釋】①待:等。②周:全部。③逮至:及至,等到。
【譯文】騎馬,不一定等到騎遍天下全部的馬才算是騎馬,只要騎過一匹馬就算是騎馬了。至于沒有騎馬,就必須是一匹馬(即所有的馬)都沒有騎過,才算是沒有騎馬。這就是一個“不周”、一個“周”的情況。
【評說】此處的“周”相當于邏輯學中的“周延”。這里提出了直言判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概念在判斷中的周延性問題。在一個判斷中,如果作為主詞或謂詞的概念的全部外延被斷定了,它就是周延的;沒有被全部斷定,它就是不周延的。“乘馬”和“不乘馬”中的“周延”和“不周延”的情況是:“乘馬”可以不涉及馬的全部外延,只要乘過一匹馬就可以算“乘馬”了。而“不乘馬”涉及馬的全部外延,必須是沒有乘過任何馬才算“不乘馬”。簡單地說,由于乘任意一匹馬就算是“乘馬”,所以“乘馬”中的“馬”是不周延的;由于沒有乘任何一匹馬才算是“不乘馬”,所以“不乘馬”中的“馬”是周延的。
上一篇:《重意輕言的王弼與“言不盡意論”·“名”“稱”之分》注釋|譯文
下一篇:《名家第二人尹文與《尹文子》·“好”與“牛”》注釋|譯文